女性顺产的疼痛是9-10级,严重烧伤患者的疼痛也是9-10级,除了这两种剧痛外,晚期癌症患者转移癌以及放化疗副伤害带来的剧痛,也是深入骨髓的9-10级疼痛。
“受医疗技术限制,肿瘤患者可以因为肿瘤本身而亡故,但不能因为疼痛的原因而死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专家冯霞教授和她率领的疼痛多学科团队,近期在两名晚期癌症患者身上启用了全新镇痛泵,将阿片、吗啡类镇痛药物直接输送到“骨髓”里,用极低的药品剂量就收到了极好的镇痛效果。避免了大剂量使用阿片、吗啡类药物带来的排便不畅甚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晚期癌症,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那种爆发性的剧痛,有患者一天要用两三千元的镇痛药物。
日前,一块写着“德医双馨”的感谢牌匾被送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冯霞教授的手上,赠送该牌匾的正是一名刚刚接受完鞘内镇痛泵植入术的胰腺癌患者车先生。
解决了终末期癌症患者的剧痛,就给患者带去了生存质量和尊严。
车先生自确诊胰腺癌后,常常被剧烈的疼痛折磨着,尽管使用了多种镇痛药和止痛方法,仍然痛得直不起腰。在中山一院疼痛MDT团队的帮助下,车先生进行了鞘内镇痛泵植入术,终于摆脱了癌痛困扰,能挺直腰板走路了。
“医生,救救我,我痛得不行了……”冯霞回忆初见车先生时的情景,他弓着身子苦苦哀求道。病恹恹地希望医生能尽快找到一种解决癌痛的良方,让他能摆脱那种痛入骨髓的10级剧痛。冯霞对车先生的情况进行了仔细评估后,推荐其进行鞘内药物灌注系统植入术。在车先生和家属充分了解此项技术并愿意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冯霞教授带领疼痛治疗团队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讨论和精心的术前准备。
绝大多数晚期癌症的患者,因为肿瘤转移或放化疗后的副反应,往往会陷入顽固性癌痛的折磨当中。那种疼痛等级可以轻易突破九、十级的大关。“不少患者来找我时会说,如果不痛,患了这个病,我每多活一天就是赚一天;但如果不能镇痛,那每多活一天,都是生不如死的一天。”
现实中,个别晚期癌症患者会宁愿选择轻身,正是因为剧痛使得他(她)们还无生存质量可言。
为了镇痛,以前的顽固性癌痛患者会选择口服镇痛药物来应对。100毫克不行,就增长到300-400毫克,口服镇痛效果不好不说,往往还让患者成瘾,大便、小便不畅,甚至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导致患者的死亡。“口服镇痛药往往还需组合用药,许多患者一天的用药费用可能动辄几百,最高甚至达到两三千元每天。”
1:300
将镇痛药滴注到“骨髓”里 极低剂量就能镇痛
而使用鞘内镇痛泵植入,由于镇痛药物直接被送达到了蛛网膜下腔,能够快速地通过神经中枢来进行疼痛抑制。则能极好地解决超大剂量口服药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镇痛泵给药1毫克,就相当于口服阿片、吗啡类药物300毫克,静脉注射100毫克。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给药是患者自身可以调节的。”
使用镇痛泵后,患者可以根据疼痛程度在医生的辅助下调控镇痛药物的使用。
车先生选择了接受这个手术,手术麻醉科冯霞教授、放射介入科向宏贤副教授团队共同进行,一个半小时后,医护人员顺利完成了该例鞘内镇痛泵植入术,车先生在术后立即感觉到疼痛明显缓解,腰也能直起来了。经过2天的吗啡剂量调整期,车先生每日仅需在椎管内注入0.1mg吗啡,就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其实,鞘内镇痛泵植入术的原理,就是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输注泵,将泵内吗啡匀速持续注射到患者蛛网膜下腔,药物通过脑脊液循环与脊髓中的神经受体相结合,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是目前国内外镇痛领域的领先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给药方式,其安全性高、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镇痛效能高、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对癌痛的恐惧感和家属的心理负担。
冯霞教授表示,就在为车先生成功实施镇痛泵镇痛后不久。一名51岁的大肠癌晚期转移到肠系膜的患者又找到了冯霞团队。癌痛发作时的那种剧烈疼痛,让这名女患者一度佝偻下腰,不敢直立。可就在安装上止痛泵后,10级疼痛立即下降到了2级左右的轻微疼痛。“患者能扛住疼痛了,对肿瘤的后续治疗也更为配合了。”
将镇痛棒埋藏在皮下,随后可调控的、深入蛛网膜下腔内给药,能够起到镇痛效果。
呼吁:将镇痛相关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冯霞等专家告诉南都记者,现阶段,这一进口的镇痛设备的单价依然较高。但总体上和口服镇痛药半年发生的费用相当。所以对于那些预期生命在半年以上的晚期癌症,又出现顽固性癌痛的患者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设备可以长期使用,可以补充镇痛药物,但目前单价仍然昂贵。在癌症发生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这个镇痛设备纳入医保可大大减轻患者负担。
据悉,现阶段深圳市已经将该设备、手术纳入到医保报销范畴,并提供80%的医保报销。疼痛专家们也正在呼吁医保基金相对宽裕,结余较多的城市,能够将该技术纳入医保结算范畴。“老龄化背景下,恶性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在关注治疗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生存质量和尊严”,向宏贤表示。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通讯员供图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