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因为疫情变得格外特殊。3天后,2020届高三学子将走进考场。
有人说高考延期,他们见证了历史;他们答:过去的哪一天不是历史呢?
有人说2020太艰辛;他们答:要奔跑着去爱这个世界,勇敢而赤诚地活着。
有人说他们是“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的最难考生。他们答:高考只能决定未来我们在哪里,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决定。
对于这群即将迈入考场的“00后”来说,疫情下的高考究竟有何不同?他们如何备考和冲刺?南都记者带你去看高三考生、家长、老师的考前故事。
7月之后,江城武汉再次迎来一年中最为酷热的暑假,对于陪读家长林静来说,也即将迎来一个意义重大的“神圣”时刻。数天之后,儿子将参加高考,她曾问儿子,自己需不需要买来寓意旗开得胜的“旗袍”在当天穿上,被儿子拒绝,“跟平常一样就好。”
长江武汉段 图源:新华社
“平常”在这个特殊的2020年,显得极为珍贵。数月之前,武汉刚经历一场新冠疫情,高三学生返校被疫情延迟了三个多月,直到5月6日,湖北省全省高三学生正式复课。居家上网课的日子里,林静所在的家长群里反复询问,何时能将孩子送回学校,“总觉得在家上网课没有学校效率高。”儿子反而比她淡定,“疫情好像对他没有任何影响。”林静有一次看儿子上完网课玩手机的时间长了,试探着问要不要换成老人机,儿子有点不悦,对林静说自己是个大人了,心里有数。
儿子林晨在华师一附中读书,最近一次摸底考试保持平时的水平依旧排名年级三百名出头,在这所省内外闻名的高中,这样的成绩意味着上武大华科这样的重点高校没什么问题。
在长久的教育马拉松竞赛迎来终点的那一刻,林静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已经开始操心学校志愿填报的问题:“哪些专业好?疫情严重些的武汉、北京的学校招生会变化吗?”她期盼着儿子像这座刚复苏的城市一样,能真正迎来新生活。
经历这次疫情,林静自称对儿子似乎没了特别的期待:“就希望他健健康康的,读一个喜欢的专业,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做一个普通的人。”
陪读妈妈提前一个月看考场、抢酒店
华师一附中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窗口学校”,易中天、蒋方舟都曾从这里毕业,在这座汇聚全省精英的校园里,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超过五十名。进入清华读书的蒋方舟还曾在文章里回忆,在华师一附中痛苦的当一名“后进生”的生活。
住在湖北西部某城的林静在儿子初中时即决定将孩子送到这里读书。一般在名校附近,都有这样一块专属区域,那里住的多是陪读的家长以及读书的学生,华师一附中也不例外。“50到100平的房子,房租一年一交,价格在2万5到3万5之间。”林静称,在武汉的租房市场,这样的价格并不算便宜,“但这里不愁租。”
疫情让不少家长隔绝在家,这里租的房子空了三四个月,房租依然照常交。林静提起这事,心里没什么波澜,对于孩子的教育,金钱的投入对于他们来说,不值一提。
她和更多家长关心的是另一件头等大事:如何在近期订好一间考场附近的酒店。一周前,林静收到学校发下的考场安排计划,“6月22号公布考场,武昌5个考点,周边酒店太紧俏,得多撒网,订不到合适的要拿自己的在家长群里换。”要拼手速、拼人品,还得提前踩点。为此,上个月,林静专程请假赶来陪读。
她并非全职妈妈,从高一起,每周从千里之外的家里开车到武汉看望儿子,成为例行动作。林静此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儿子订一间考场附近的酒店,几天前,经过一番折腾,酒店终于落定,林静此行一项重大任务终于完成,“心里的石头才算放下了一半。”
疫情在家上网课,曾问儿子要不要换用老人机
距离林静再次回到武汉,已经过去了近5个月。腊月27日,林静开车将孩子从学校接回家中,预备初五返校,结果到家第二天武汉即宣布封城。“当时得知疫情很严重了,最担心孩子什么时候能回武汉上学,但也有心理准备,前一天学校放假,老师们也给家长打了预防针,可能推迟开学。”
2月19日 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医护人员为运送患者的车辆消毒
图源:新华社
当5月6日,湖北省宣布高三学生正式复课时,儿子林晨已经在家上了三个多月网课。尽管学校预案齐全,初五即安排教学计划正式上网课,但过去三个多月月时间里,林静多少有些焦虑,“总想着3月份能不能开学,后来又想4月份能不能开学,总感觉网课效果没有在学校上课好。”
因为疫情,林静没有上班,每天陪着孩子在家,林静称儿子不是那种自觉性特别强的学生,回到家就有些懒散。“早上起得没有那么早,七点45上课可能他还没起床,早餐还没吃,老师说要打卡了,他还在床上。”
高三特殊时期,中国的家长们多遵循一个定理:不给孩子添堵,不跟孩子置气,不要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林静无疑也是这样的家长。“基本上不过问他,老师也是反复叮嘱对孩子的学习一概不谈、一概不问,不提情绪问题,我根本不敢问他紧不紧张,有没有压力,这些都不问。”
在林静看来,儿子好像很快就坦然接受了疫情将耽误开学的现实,而且很快适应了上网课的“新生活”。他每天按部就班上课写作业,林静称自己只负责早中晚一日三餐,对孩子的学习很少干涉过问。只是有一次,她看见儿子上完网课在刷手机,有点急了。“他们学校是不允许带手机进校园的,这两个月智能机不离手,我问他是不是要换成老人机,他说,妈妈我心里有数。”
林静后来说服自己接受了,“这个年纪的小孩也不会一直玩手机,还是相信他的自制力。”林静认为,跟班上其他“差一点”的孩子比,儿子还算是个自觉的孩子,“他们班也有一些孩子,智能手机都用来玩游戏了,这种现象有但也没办法,就算不受疫情影响他们也会找机会玩,管不了。”林静说。
学校邮寄资料发电子课本,网上考试家长监考
突如其来的疫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腊月27日当天,儿子林晨以为初五就能返校,连一些作业都没带回家。“很多学生预估不足,作业资料都没带上。”
学校为此很人性化的给每一个高三学生寄送了留在教室的复习资料,还附带寄送了答题卡,模拟考始终是高三过不去的大山,疫情让隔绝在家的很多家长,承担起了以往从没有过的监考责任。“每次考试都是孩子在线考,家长在旁边监督,防止他们作弊,考完把答案上传,老师再把标准答案发下来,学生家长跟着改。”林静称,自己就是家里的考试监工。
合肥一高三学生在家上网课 图源:新华社
上网课,家长也跟着辛苦,林静所在的家长群里,都在讨论何时可以开学,儿子对迟迟无法开学也有些遗憾。“作为家长,疫情对孩子学习有没有影响我不知道,但每个孩子遇到的情况都是一样的,高三能提前复学还是幸运的,我只能这么想。但作为学生,他们不能上学真的很难受,你想想人不上班呆在家半年是个什么状况?孩子就觉得,高一高二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活动,比如运动会,他自己五四又错过了成人礼,这些重大活动都因为疫情取消了。”林静说,儿子也一直希望能回到班里正常上课,和老师同学见面。
在家上网课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个多月,直到湖北省宣布5月6日高三学生返校。“终于可以开学了。”林静开心之余又有些忐忑,“还是担心武汉不安全,怕儿子这么重要的时候出差错。”腊月27日,林静接儿子回家,一路开车回来没有接触外人,回家后,湖北各地市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林静和儿子都没有出过门。
开学那天,林静把家里的口罩、消毒液都准备齐了,让儿子都带上了,才送儿子去学校。“就担心孩子到学校后,走读生住读生混在一起,特别是走读生出校园接触病毒发生传染。”
所幸学校防疫措施严格,“入学前就通知要核酸检测,进校门进教室都要查体温,口罩消毒液教室里都有,我们给儿子备好的都没用上。高考前体检又核酸检测了一次,还查了一次血清。”林静对此感到满意,但她还是不免担心出现什么意外,直到5月15日起,武汉宣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核酸检测,全民核酸检测,才让林静放下心来。
经历疫情后,陪读家长称希望儿子做一个普通人
复课后不久,林静选择请假赶到武汉陪读,“高三最后一段路,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只能做好服务。”这是中国家长在孩子最后冲刺阶段抱持的最朴素的心态。
这几天,林静也一直在默默观察儿子的心理状态,担心他焦虑紧张,“但好像疫情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他到底是不是紧张也看不出来,回来就吃东西睡觉,跟平常没有什么区别。”
在出租屋内陪读,林静每天下午五点准时给儿子送饭,但自开学到现在,学校严格控制家长进校园,一律不得入内。林静只能在校门外把饭菜递给儿子,送饭的家长并不多,“都在附近住,要么回家吃完再去学校,要么就在学校吃。”送饭,是林静尽一点自己的心意。
这几天武汉在下雨,用林静的话说,“天气还蛮凉快”,这让她感到了一丝安心。“现在武汉公交、地铁都很正常,商铺也都开了,都蛮正常。”
6月,初夏的武汉街头 图源:新华社
“正常”,在特殊的2020年,成为一件难得的事情。疫情过后,林静只期盼孩子能顺利高考,养了儿子18年,高考终于能让她歇口气。回顾过去,她自认为孩子听话懂事,学习上没怎么让自己操过心。一路顺顺利利,不算特别优秀,但也过得去。“他不是尖子班的学生,就是普通班里的孩子,考试就是武大过线的水平,只要正常发挥上一所还不错的学校,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生活总是期待惊喜,她也希望儿子能考得好一些。随着高考临近,林静曾问过儿子,高考要不要妈妈买件旗袍穿着加油打气,或者要不要穿红色衣服送考,在她看来,红色喜庆,象征胜利。“儿子说不要搞了,就跟平常一样。”
随着高考的临近,林静的心态越发平静:“高考考好考差我都能接受,考什么样我都接受,我想他也是尽力了,如果这段时间他真是很轻松的过,最后也是他自己承担结果。”谈及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林静称疫情过后,自己好像对儿子没有了特别的要求,“就希望他读一个喜欢的专业,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做一个普通的人,就行了。”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为化名)
南都记者蒋小天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0高考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