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公共卫生议题的关注。而“全球健康”作为一门前沿的跨学科研究,目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它通过将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政治经济学与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实践、分子生物学、经济学等联合起来,探讨了在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和健康的公平问题。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
日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新书《重新想象全球健康》中文版出版,该书所探讨的问题集合,既包括流行病(艾滋病,小儿麻痹症,非传染性疾病),也包括预防和诊治方面的新兴技术开发(以及将这些科技手段有效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最后均指向对公平的诉求。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缘起于2008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的本科课程“全球健康:生物社会视角”。作为由医学人类学哈佛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法默、凯博文和金墉(JIM YONG KIM)担纲主编的第一本以全球健康为主题的专著教材, 其最大特色在于用田野民族志、医学人文理论和历史的综合视角,以编撰者自身丰富多彩的实地体验和工作经历为案例素材,力图呈现出一幅反映全球健康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景。其面向的读者也很多元,包括本科生、医学护理类的学生和学者、公共卫生的学生和学者、非政府组织成员或支持者,以及其他想了解全球健康平等问题的人们。
20世纪后半叶,关于平等和公正的讨论并不少见,但视角偏狭,带有很多固化的前提假定:世界被分为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或常被分为不同的民族国家,病原体在各个国界上自由穿越,医疗资源的使用却被限于一国之疆界内。
保罗•法默在书中指出,过去许多有关全球健康的调研在富裕或中等收入的地域而非贫困地域中展开,比如选取南非而非布隆迪,巴西而非海地,法国而非摩尔多瓦。但这种研究习惯缺乏“全球健康”一词包含的使命。
如今新一代的很多学生想循着经济阶序往下,“去地球上最穷最混乱的地方,看看怎么能在最需要现代医学和公共健康的场所开展工作。新一代的学生和受训者们明显表达了对平等问题的重视。”
正如《柳叶刀》杂志主编理查德•霍尔顿所说:“全球健康是一种态度,是看世界的方式。它探索了我们生而为人之困境的普遍本质。它陈述了我们把健康视为自由和平等的基本属性所做的衷心努力。”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