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生拍Vlog讲涨分经验:结交全国学霸朋友深夜互解难题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07-06 19:32

即将高考的肖智驹是同学中的社交达人。他乐于在微博用vlog分享自己的涨分经验,并由此结识一帮学霸高三朋友。被疫情困在家的时候,身处全国各地的他们相互激励,常常讲题到深夜。

他也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人生规划已经做到30岁,目标是读博后支教。他不愿外泄负面情绪,虽然微博名叫“肖不快乐”,却特别强调“人不可以自卑”“要给别人传递快乐的东西”。

xbkl-2.jpg

肖同学分享高中化学学习经验。

“疯狂考试”后成绩波动,第一次在妈妈面前哭着喊累

那是肖智驹长这么大,第一次在电话里跟妈妈哭出来。他在广东就读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

他形容自己学校对高三年级是“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但疫情打乱了他自己的复习计划,也打乱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一直以假期之短闻名的学校,也长期无法开学,只能安排学生上网课。

4月末,学校终于复课,师生们都发现网课时讲过的很多东西,上课时“回响”很少,总需要反复再讲。与此同时,为了补上网课期间欠缺的应试技巧训练,也为了帮学生尽快找回状态,学校只能“疯狂考试”。

肖智驹告诉南都,学校每周至少安排两天考试,再拿出两天分析试卷,还要挤出时间复习。刚复课时,肖智驹有过一次成绩跃升,从年级100多名冲到30名左右,“当时对每天都充满希望”。

xbkl-.jpg

学校准备的“状元瓜”和“平安果”。

学习的压力也让肖智驹渐渐有些吃不消。“每个星期不停的考试、考试、考试,感觉越学越不会。”他的年级排名一度暴退到400多名,“这种落差就很大。”此后的两次考试,他成绩依然不理想。

在此之前,因为成绩靠前,老师曾让肖智驹在班里分享应试、备考经验。但没想到,一个星期之后他自己的心情先崩掉。

“当时觉得真的很累,真的很累。”那是肖智驹第一次在妈妈面前喊累,也是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落泪。和家人隔着电话,他在学校走廊捂着自己,不敢大声哭出来。

其实,肖智驹很擅长抑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他网名叫“肖不快乐”,这可能是他微博上为数不多的负能量。“不论怎样都要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负面情绪会给身边很多人带来影响。”他说。

在外界看来,他外向、领导能力强、成天嬉皮笑脸,甚至算得上学校里的社交达人。他总能收到一摞贺卡,社团里的学弟学妹甚至还给他做了3米长的横幅,为他高考加油。在教室里,他会努力抑制一切不良情绪,但在那天他终于忍不住了。

看到肖智驹的波动,老师也多次找他交流,希望帮他解压。经历了成绩、心情的大起大落,肖智驹又进到了快节奏高三生活。

vlog分享学习经验,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高三网友

在这所一本率高达60%的学校,肖智驹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学霸,但他从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肖智驹高一的时候,化学一度垫底,最低时考过30多分,到后来他甚至考过满分。去年12月底,他把自己的分数变化做成视频发在微博超话“Studyaccount”。这是一个打卡学习的社群,大家会在上面分享经验、干货,以及互相激励。

xbkl-3.jpg

这个视频引来100多人评论,1000多个点赞,也有人询问涨分经验。几天后,肖智驹又做了5分多钟的Vlog,分享自己学化学的经验。

没过多久,肖智驹又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英语单词背诵攻略”。在9张长图上,他详细讲了自己是如何在一周内背下1200个单词,如何考前突击从80分涨到120分以上。“假期是弯道超车好时期,赶快动起来。”他在微博上督促大家。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抱着手机玩,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状态,就在微博超话那里发了。”肖智驹告诉南都,不断的分享也让他认识一帮身处全国各地却志同道合的高三学生。

这不到30名学生自己拉了个微信群,里边有目标清华北大的学霸、有已经保送北师大“玩了好几个月”的高材生,也有在准备托福雅思,要去美国读“TOP 5”级别大学的“高人”。

在家上网课那段时间,如果有谁遇到不会的问题,只要在群里喊一句,就能找到人语音或视频讲题。有一次,十几个人甚至讨论到了凌晨三点多。群友们约定,每天发自己今日的“to do list”(待办事项),互相监督。

微博上的朋友也解决了他的很多困惑。疫情导致停课也给了肖智驹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专业选择。

这次疫情给他的触动是,虽然不想学医,但他希望在科研方面出一份力。询问了正在读书和已经工作的网友们后,他把目标圈定为生物科学或者化学。

My Youth End

在这个不愿外泄负面情绪的高三男生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强烈的“现实感”。

上高三以前,肖智驹就做好30岁前的人生规划。他准备读完本科后考研,能读博就尽量读博,要是到时家庭条件允许,他还想出去留学一年。“到了这个年级年龄也就差不多,”毕业后他还打算去乡村支教一两年。

谈及微信群里的学霸,他多次谈到自己和一二线城市考生间的资源差距。他也能清晰看到,在资源有优势的情况下,有人即使讨论到凌晨3点,仍然能在5:30起床继续复习,他会打趣“别人活该优秀”。

但他也强调,“人就是不可以自卑”。在他看来,通过这种方式,让他的眼界不再局限于学校里的1000多号人。“虽说大家在不同省份互相不会竞争,但你到了一个更大的环境,别人的努力都会激励到你。”

肖智驹也有自己的执念,他一直想去武汉读大学,高二时就在桌子上写下了目标。而疫情更加坚定了他想去武汉的心情,甚至说服了来劝他留在广东的家人。“可能因为少年时远行的梦想没有实现,所以对出省有很大执念。”

但在选学校时,他依然是那个有着强烈“现实感”的男生。他想去武汉大学读书,但综合分析自己成绩、学校特点、学科排名后,他选择了武汉另一所大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里离武大比较近,有机会接触到武大的人和事。

对于网友们称呼这届高三考生是“生于非典,考于新冠”,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注定不凡。”

而谈到他自己的使命时,他坦言自己没有太大的想法,他想给家人和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也很佩服那些“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大人物,但他也认为,在有足够的知识前空谈理想显得空洞,“现在就讲这些并不合适。”

回想起整个高中生活,他觉得自己过得还是很精彩。参加的文艺活动、社团都做很圆满。最后一年,数学上过140分,化学、英语等科目也从“别人踩一脚答题卡分都比你高”上涨到比较好的成绩。倒是语文留了一点遗憾,最多时只在130分边缘徘徊。

前两天拍毕业照的时候,他突然有点惆怅:还没来得及享受高中的“青春时代”。他喜欢在教室里看晚霞,“可能毕业以后,内心的风景就不一样了。”

6月底在一次考试之后,肖智驹花了一小时剪出一支Vlog,里边有他在过去三年记录的野餐、自习、运动会、过生日、成人礼。

视频结尾,黑色的屏幕上打出一行白字“My Youth End”。

xbkl-4.jpg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吴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