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32年教龄的吴涛带了很多届高三毕业生,今年高考前夕他心情尤为平静。
他曾在“非典”那年带过高三班,今年又遇新冠,不过这个经历在他看来没有太“特别”。
对他而言,今年最特殊的是他儿子今天也将走进高考考场,而自己在最近的地方陪着他走过了这段高三岁月。
吴涛和他儿子在同一所学校,他主动申请调到了高三年级。吴涛笑言,高三老师和高三学生父亲的双重身份让他和儿子可以相互“成就”。
2020年7月6日,深圳罗湖高级中学,前来看考点的考生。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主动“请缨”带高三,他和儿子互相成就
吴涛是湖南省醴陵市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目前带着两个高三班级 。
按照正常情况,吴涛今年应该教高一。他坦言,担任高三年级老师是他主动向学校申请的,因为儿子今年高考,他觉得陪着孩子一起走过这段会更好。
而事实也证明这种考量是有益的,“孩子科目成绩有问题,我能及时去找他的老师交流。而数学方面有问题,我也能及时帮他分析。”除了借助高三老师的身份及时帮孩子更好的复习备考外,吴涛认为他和儿子还可以互相“成就”。
吴涛同时也在担任数学备课组长,他会把儿子遇到的一些问题拿到班上给学生讲解。“这些问题能够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
另外,吴涛还会经常把班上学生反馈的一些问题,给儿子做示范,在家给他讲完获得反馈后再给学生讲。“这样的方法学生比较喜欢,也起到了一定效果。”
经历多次高考之后,吴涛现在的心情比较平静,但对于初次参加高考的儿子来说,考前的状态就难保持稳定。“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吴涛觉得考试存在发挥的问题,同时试卷的契合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虽然对儿子高考没有过多的担心,但吴涛还是全力以赴为儿子“助力”。在最后一个月里,他会用午饭后的15分钟给儿子讲数学,每天和儿子聊天帮他减轻压力。“他有什么事情也愿意跟我说,也愿意让我给他讲题。”吴涛说。
17年前带高三遇“非典”,今年又遇“新冠”
2003年“非典”那年,吴涛恰好也在带高三毕业班。当年湖南疫情并不严重,疫情对高考的影响并不大,吴涛只记得当时大家会买一些板蓝根冲剂。
实际上在吴涛看来,今年的新冠疫情对考生的影响也并不太大。“现在孩子们防护普遍都意识比较强,有时候我出门不戴口罩,儿子都不让出去。”
和“非典”那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高考推迟一个月举行。尽管老师和学生能理解高考推迟的原因,但学生内心其实并不太愿意。“每天都在数着高考的日子,感觉已经很疲惫了。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很累,练习量和课时量都很大。”
吴涛以儿子的作息举例:以前是早晨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下晚自习,一天只能睡六个小时左右。“这是高考生的常态,学生很疲惫,上课忍不住要打瞌睡。”吴涛介绍,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状态备考,后来学校规定早晨推迟半个小时起床,晚上提前半个小时结束自习。
除了高考推迟,居家上网课也令吴涛印象深刻。
图文无关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湖南省高三学生是在4月7日统一返校,开学第一天他们学校就进行了考试,结果发现,一些缺乏自觉的学生,成绩退步比较快。而那些比较自觉的学生进步就很大。
即使天天跟儿子在同一屋檐下上网课,孩子成绩出来后还是让他有点意外。吴涛说,他儿子以前都是排在年级十名左右。疫情期间也每天都在家里上网课,关在房间里做作业,但是开学第一次考试考了年级五六十名。
这样的成绩波动,也出现在学校其他同学身上。分析背后的原因,吴涛觉得学生在家上课相对自由散漫一些,边吃零食边听课,注意力、学习效率都有可能打折扣;网课跟老师的及时交流互动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除此之外,网课基本上是以做试卷为主,有的同学甚至会上网搜答案,练习的实际质量也完全靠自觉。
背负不同的任务启程
时隔17年,吴涛觉得现在的学生和“非典”那会儿最大的变化是,“00后”一代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了。可能是因为网络的原因,他们更习惯通过网络和同学交流。
也许是因为成绩波动大,也可能是临近高考带来的焦虑,学生最近的压力会比较大,有些班级还产生了一些连锁反应,你紧张,我也紧张,你哭了,我也想哭,形成不好的氛围。
考虑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在高考压力面前,格外需要情绪发泄和疏导,学校会做很多心理疏导工作。
几个星期前,学校请来了专家针对高考如何减压进行讲解。另外,学校也会要求班主任针对压力比较大的同学多做一些个别辅导工作,让学生早点回去。而任课老师,则会针对自己教的学科讲一讲高考的特点,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怎么更好地临场发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分数有期望,才会有压力和心理问题。”吴涛分析。
吴涛孩子的目标是考北京和上海的大学。他告诉儿子,高考不是决定终身的事情。有理想是很好的,但是不能被理想压得抬不起头来。他还是希望能够放低一点要求,不要带着沉重的负担去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
高考完吴涛本来想带儿子去心仪的大学看一看,但受疫情影响可能会有点改变,目前还没有计划去哪里,可能会让孩子跟同学一起出去玩,他自己也找朋友出去,放松一下心情。
今天就要走进考场了,吴涛和儿子将背负着不同的任务启程。
儿子要前往别的考点考试,而吴涛则留在自己学校给学生送考。为了避免学生弄丢准考证,学校每个班安排两名老师负责收集准考证,在高考前发给学生,考后再把它收上来。他最想对孩子们说的话很简单,“放松心情,调整心态,发挥出最佳水平。”
(应采访对象要求,吴涛为化名)
南都记者吴单 实习生 王佳欣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