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南都记者从人民法院公告网上查阅到,云南曲靖铬渣污染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这也就意味着,这起耗时九年之久,备受关注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公益诉讼第一案”或将划上句点。“第一案”对近年来民间环保组织、政府环保部门、检察机关、法院等机构不断探索的环境公益诉讼,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依据调解协议,被告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虽然已消除了堆放的铬渣,并初步修复了受损土壤,但仍需在此基础上继续消除危险、恢复生态功能,进行补偿性恢复。
此外,被告将向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账户注入308万元,以完成生态环境修复。被告还将向原告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支付诉讼费用130余万元。
目前案件处于结案前的公告期,公告时间为期一个月。
非法倾倒有毒铬渣造成水体污染
时间倒回到9年前6月的一天,曲靖市麒麟区三宝镇张家营村委会弯子村的两户村民发现,他们家放养的山羊死了。
经当地畜牧兽医站和环保所确定,山羊因为喝了村外山沟水塘中的水而中毒。
水为何有毒?经调查核实,这与非法倾倒的铬渣有关。2011年4月以来,兴义三力公司的运输司机吴兴怀、刘兴水和王平等人多次将来自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的铬渣倾倒在麒麟区三宝镇、茨营乡、越州镇的山上,共计140余车,累计总量5222.38吨。共造成倾倒地附近农村77头牲畜死亡,叉冲水库4万立方米水体和附近箐沟3000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
铬渣具有毒性,若露天堆放,受雨雪淋浸,所含的六价铬被溶出渗入地下水或进入河湖中,不仅污染环境,还能以多种形式危害人畜健康。
2012年5月17日,麒麟区人民法院以污染环境罪判处被告人吴兴怀、刘兴水和王平等7人3至4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5万元不等。
陆良县环保局对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依法处以罚款30万元,并命令该公司全面停产。
中国首例民间环保组织公益诉讼案
案发后,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对铬渣和受污染水体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自然之友法律与政策倡导总监葛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堆放在江边的铬渣已被处理,但他们认为,那些铬渣已堆放在江边几十年了,已对水质、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个责任最终应该由被告来承担,不能就这么不了了之。
于是在2011年9月20日,自然之友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联合提起公益诉讼,将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和云南省陆良和平科技有限公司列为被告,将曲靖市环境保护局列为第三人。
公益诉讼提出六项诉讼请求,包括:判令被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彻底消除其已倾倒和堆存铬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其采取的消除污染损害措施,应当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法评估,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并接受原告及第三人的监督。
自然之友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还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因铬渣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失(暂定为人民币1000万元,具体金额以司法鉴定评估报告为准)。该赔偿款应付至第三人专门设立的铬渣污染环境生态恢复专项公益金账户。
鉴于原告当时提交的证据相对单薄,经曲靖中院建议和协调,曲靖市环保局最终加入诉讼,由第三人转变为共同原告之一。2011年10月19日,案件获得正式受理。该案成为中国首例成功立案的民间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上百万元环境损害鉴定费成“拦路虎”
2012年,诉讼双方本来达成了框架性的调解协议,并于年底签署了正式的调解协议书。但随后被告陆良化工又突然反悔,拒绝到庭签署调解书。该案转入正式庭审。
但随后的几年里,这起“第一案”始终未能开庭,高昂的环境损害鉴定费成了“拦路虎”。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这笔钱需要原告提前垫付。据媒体报道,曲靖铬渣案早期,国内鉴定机构少,鉴定费更是“天价”,国内有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曾经报出600万元的价格。
这笔费用远超出了自然之友等组织的承受能力。2019年自然之友给云南曲靖铬渣污染案等公益诉讼案筹款,但最终筹款额不及目标一半。“这是自然之友经历的最艰难的案子,历经8年,仍在艰难推进中。”自然之友在筹款描述中表示。
调解:被告赔308万用于补偿性恢复
这起“最艰难的案子”或将马上迎来结局。
今年7月3日,人民法院公告网公布了曲靖铬渣案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消息。
协议显示,被告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违法堆存铬渣行为已经消除,历史铬渣堆存场内部土壤污染已经进行了基本治理。被告仍需在己完成的场地污染治理基础上继续消除危险、恢复生态功能,进行补偿性恢复。
补偿性恢复的措施包括:新建地下水监测井,并每季度采样分析;建设外部物理隔水墙,并在墙内设置抽水井,将含铬地下水集中抽提与收集后送至处理点;新建收集池项目收集超标废水;对农田的污染进行调查与风险管控等。
在赔偿方面,陆良化工需向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账户注入308万元,用于补偿性恢复项目和原告因参与各项目验收的必要费用;若实现上述修复目标后资金仍有结余,应当用于原告商定的土壤污染防治和其他环境保护公益事业。
协议还公布了被告陆良化工处理铬渣所付出的昂贵的经济代价。仅在无害化处置历史废渣一项,至2012年11月30日,该公司已累计投入1.4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860万元,企业自筹1.17亿元。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