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号也算就业,只要有能力没“单位”也不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0-07-08 23:24

眼下正值毕业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前景备受关注。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明晰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相关指标,其最大亮点在于“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方面,自主创业的范围加入了开设网店;自由职业下属分类中,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等均纳入其中。

调整就业统计相关指标,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过去不算就业的职业类型如今被纳入统计,这可能会直接左右最终的统计数据。那么,对于很多人而言,一个自然而然的疑问就是,这样的调整是否合理?

通俗地说,就业是为了谋生,大学生是否就业,主要就看他是否找到合适的途径赚到钱。此次调整就业统计相关指标,显然更能客观呈现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因为调整的指标中,都是能给就业者带来收入的正经工作。只是这类职业相对传统就业形态有一定的颠覆性。自主创业很好理解,大学生毕业后自己做生意已非新鲜事,这一次也只是加入了开网店这种新业态;自由职业也早就存在,不过随着社会发展这类工作出现了新的形态。所以说,这一次教育部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告诉外界,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也属于就业范畴,还就何为自主创业、什么是自由职业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

15.jpg

公众号博主获得官方认定,成为一门正式职业。

比如开网店,其模式与传统创业大相径庭,从设计产品,找到好的供货渠道,再到后期营销,可能都是在线上完成;再比如做代购、新媒体创作等,做的事不新鲜,变的是平台。这些工作没有固定的“单位”,稳定性也不是很强,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自由职业,客观地说,其抗风险能力相对弱一些,这也是外界长期相对不太认同的主要原因。可这正是眼下时代的变化,很多人不会长期在一家企业工作,而是会通过跳槽来谋求自我提升,这和自由创业、自由职业存在的逻辑是一样的——任何一项职业,不再依附于具体的机构而存在,除了社会需求,其存在的资本往往指向某种特定的能力,只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不用担心就业风险。

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自主创业、自由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人们对就业的预期和社会评价,导致了一条有关就业的鄙视链,而这种固有印象不乏偏见。有关部门正在试图针对新就业形态做出调整,今年3月2日官方公布认定的16个全新职业,就有网约配送员、全媒体运营师这样的新成员,而此次教育部则把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等纳入就业指标,可以说彻底颠覆了人们关于就业的认知,但细想一下,这样的调整也算是名副其实。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新职业“转正”可能更有意义。毕竟,大学生做什么工作,不能仅仅凭个人意愿,家长是否接受、长辈对其工作的评价如何,常常也会左右年轻人的选择。而从权威认定到民间认可,可能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职业本身的规范、相关社会保障的跟进等,这些因素都会左右新职业的社会形象,而这可能需要相关行业和监管部门合力,通过一系列职业规范化努力,为新职业寻求社会认可、改变外界观念尽一份力。

编辑:张子庆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张子庆2.55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