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美术馆主办,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策划,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展览总监的彭薇个展“彭薇:女性空间”于7月8日至7月29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展览开幕式于7月8日举行。
(点击观看展览开幕现场视频)
出席开幕式的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Art021创始人包一峰,例外时尚集团、方所文化集团创始人毛继鸿等。
在展览开幕式上,艺术家彭薇捐赠作品《故事新编之二》《我就在这里》予广东美术馆收藏,王绍强馆长向彭薇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彭薇2017年-2020年所创作的《七个夜晚》《Hi-Ne-Ni》《故事新编》《窥》《这就是她》《梦中人》《器世间》7个系列的作品,涉及水墨、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
《窥》
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一直贯穿着彭薇创作的主线。对照四年前彭薇在苏州博物馆个展《我想起了你》,此次广东美术馆《彭薇:女性空间》是一次从内到外的彻底蜕变。艺术家由闲淡悠远的旁观者,变为想象力无限生长的讲述者,从不介入变为介入,从过去时的怀念,进入现在时的追问,承担起某种义务,提出问题。但彭薇的叙述,并不是简单追逐所谓“女性身份”这一时髦词汇,而是通过对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的书写再造,叙述自己对女性共同命运的体认,表达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感受。
从几厘米的小画到几十米的卷轴,在展厅中被集中呈现,就如策展人巫鸿所说:彭薇以“这些不同的尺度、比例、距离以及所包含的意识和无意识,使每个标题下的作品成为自给自足的系列。它们在同一展场中集体现身,自发掌控着观看的空间和时间,在适当的地方开始,适当的时刻结束。”
“彭薇作品的复数空间,透露出她的多元思维方式。这些不同尺度和维度的系列——或微或巨,或平面或立体的作品——都被一条线索贯穿:它们以女性为起点和终点。这些作品是彭薇的个人表达,同时也在传达艺术家与历史上过往女性形象的跨时代对话。她追求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女性类型,而是她对这些类型的回应和再造。”
【艺术家介绍】
彭薇,著名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生于成都,现居北京,南开大学哲学硕士。2000年彭薇以“遗石”系列为开端,先后创作了“绣履”“彩墨锦绣”“脱壳绘画装置”“好事成双”“遥远的信件” “七个夜晚”等众多系列,涉及平面绘画,三维装置、录像、照片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以水墨为材质进行创作的代表。彭薇凭借扎实的传统功底、中国水墨的表现手段和独特的私人目光,将古代艺术资源与现在连接,并与西方资源对话,寻求过去与当下的平衡。
【对话】
Q:这次展览的主题叫“女性空间”,你自己是如何思考女性与空间的关系的?
彭薇:这个题目是巫鸿老师起的,他从作品出发,认为我的作品有一个主线就是以女性和女性内在空间的变化为主体,以女性为起点,再以女性为终点来进行的,所以每个系列之间看似独立,但是其实它有内在联系,这个联系是通过女性的心理变化、直觉、感受来体现的。巫鸿老师去年也出版了一本美术史的书就叫做《女性空间》,讲的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光是绘画,还包括墓室壁画里女性的位置。
巫鸿老师看到我的这些画,觉得挺有意思,因为他正好在研究“女性空间”这个课题,《七个夜晚》里我画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在一个院落,一个多重空间里女性面对着什么问题。
“空间”对我来说,有点像一个生活或家庭的环境,也有点像社会环境,所以大家会看到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空间做着不同的事情,好像有事情发生,但是这些事情没有固定的逻辑,它们有一点魔幻,也有一点现实,画里也有一点小意象,比如鸟、猫、兔子、狗,都是隐喻。
《Hi-Ne-Ni II》
Q:展厅第一件作品叫做《HI-NE-NI》,这个令人有点困惑的名字,有什么出处和含义?
彭薇:其实有点像开玩笑地让大家看不懂,但其实它是希伯来文,意思翻译出来是“我就在这里”,它是一个关于耶和华的唱诵,内容大概是:“为了挣脱黑暗的世界,我就在这里,为了爱情,我就在这里。”
我借用了这么一个很生僻的名字来作为这些身体的名字,我一共做了7件。我画了《七个夜晚》,身体上的图像和夜晚里的场景是有对应关系的。当时我就在想,我每做一幅身体都是在俯瞰一个院落,有点像在挣脱什么的意味,所以它们背后都被打开了,有一对翅膀,它们像一具人皮,好像从哪里被剥下来,它们其实是躯壳。
《这就是她》
Q:《这就是她》是件比较特别的作品,你为什么使用这些欧洲风格的镜框?它们有什么来历?
彭薇:这是我在做《七个夜晚》之间的跑题之作。我特别爱旅游,而且很爱收集古董镜框,有一天我发现我攒了十几年的小镜框,框里都是空的,我想这些充满故事性的镜框,也许需要我用什么东西去填满,于是我开始填满每一个镜框。我在画画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影子在画。有点像我的自画像,因为里面的人物拿着毛笔,都带点我的影子。它们都是来自欧洲的镜框,所以我采用了一些波斯画的技法,波斯文化正好介于中西之间,我觉得画好以后它们和镜框变得不可分离了,它们带着过去的故事,因为我的画又有了今天的故事。
《七个夜晚·第一夜》
Q:《七个夜晚》非常有故事性,它们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薇:我在画之前画了很多建筑的小草稿,其实我是在搭房子,每画一个夜晚我都在构想我会画一个什么样的院落。最早我想起的名字是《一夜之间》,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就像新冠疫情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七个夜晚》的创作,我借助了我和一个好朋友的共同梦境,因为这三年多来,我因为一些生活上的变故,我老和她交流,她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记者,交流过后我们就会做梦,有一天我想,我们这些奇幻的梦可以记下来,这个就构成了《七个夜晚》的灵感来源。
前面的六个夜晚可能表达的都是困境,在困境中女性面对的纠结,缠绕的情绪,非常情绪化,到了第七夜是一个结尾,它的中间已经归于平静,因为前几个夜晚是魔幻的梦境,很drama,风雨飘摇的感觉,到了第七个夜晚,人们纷纷在拆房子。当时我去了一趟敦煌,看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壁画叫《弥勒经变》,弥勒在成为佛之前他是一个国王,有人送给他一个宝物叫七宝塔,是由宝石做成的,他拿着这个塔送给婆罗门,婆罗门把塔拆散了把宝物拿回家,弥勒看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化为乌有的过程,他就顿悟了。我觉得这正好就是《七个夜晚》 的结局。
《故事新编》 160×5000cm 纸本水墨 2019
Q:《故事新编》是本次展览体量最大的作品,足足50米长,为什么要画一个古代女性的群像?
彭薇:当时我看了明代吕坤的一本书叫《闺范》,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它集中了历史上所有关于女性的道德典范的故事,有很多插画非常令我吃惊,上面的女性面目狰狞,要么拿着刀在复仇,要么在割肉、 卧冰求鲤,有些是改编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加在女性身上,都是女性典范的故事,她们的表情都非常愁苦,和我们在古代中国艺术史上的绘画里见到的女性完全不同,给我很深的启示和思考。
《闺范》 尺寸可变 数码打印,装置 2019
我在画《七个夜晚》的时候,可能表达的是一种现实感受,到了这里我突然发现这个现实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说实在的我觉得《闺范》里的故事某种程度还影响着现在,所以我做《故事新编》的时候心情比较复杂,我想了很多形式,后来觉得要一种非常直接的表达,把她们从过去的环境里直接拿出来,做一种当代的审视。我找了一幅50米长,2米宽的纸,把《闺范》里我认为最猎奇的故事,比如“梁寡割鼻”画上去,里面的女性角色全部画在同一张纸上,20个人物在50米长的卷轴上,为了表达某种惊讶、质疑,带着一种怜悯和关怀的情绪。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