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吁请乡亲返乡抗洪,守护家园责无旁贷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0-07-11 17:57

南都评论员 萧锐

“江洲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面对34.56公里长的堤坝,江洲防汛人手严重短缺,人员调配十分紧张”。

7月10日,江西九江下辖岛镇江洲镇政府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对外发出公开信,号召江洲镇18-60周岁在外乡亲回家乡共抗洪魔。当地官方向南都介绍,公开信发出后,已有不少外地江洲人打电话关心咨询家乡防汛情况,捐赠物资;也有人已经直接返回家乡加入防汛队伍。

675x571_5f09437753750.png

南方洪水,举国关注,其危急其迫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媒体镜头得以知晓、持续揪心,此番九江一个乡镇的公开信求助,也从一个侧面得以让公众看到这场洪灾形势的严峻。颇引人注目的是,公开信发出主体的官方身份,作为一级基层政府,在洪灾当前的危急局势中首先是能够放下架子、勇于示弱,坦承地方的抗洪短板与不足,呼吁在外工作的江洲子弟火速返乡参与抗洪。

从18岁到60岁,对人不分老幼的恳切吁请,看似是在示弱的求助信通过社交平台发出,却让更多的人读出了坚毅,读到了守土有责、守望相助的信心。在此之前,涉事地方在2016年防汛形势严峻之时曾发出过公开信,呼吁在外乡亲回乡抗洪,据称彼时就获得不少响应。在外乡亲守护家园的举动,与地方政府坦诚的求助,都颇令人动容。

而地方政府的这种示弱呼吁,在经历了2020年的这场疫情之后,也让更多的民众越来越明白,危急状况下的地方自救,表达的具体姿势、甚至体面与否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正如疫情初期武汉一些医疗机构借助社交媒体发布求救信息,获得颇多高效、精准的援助一样,向江洲在外乡亲的呼吁,通过社交媒体事实上已经达到了向更大范围人群呼救的效果,将抗洪一线的真实灾情、切实需求第一时间传递出去,获得更多在外乡亲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的关注和援助,不能不说是灾难来临时的理智与明智选择。事实也反复证明,灾情信息的更广泛传播,是避免出现更大危机和灾难的突破口,基层地方政府有此见识与行动,殊为不易。

3812b31bb051f819307f508b2183beeb2f73e75c.jpg

7月11日下午,九江市江洲镇群众正在抢筑子堤 图源 中国青年报

“相对于物资而言,我们更需要人”,应当承认,在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与人员务工流动的背景中,基层组织的现实动员能力可能难免受限。“江洲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这样详实的人力现状也只有地方政府便捷获取并有能力公布,而是否公布相应数据则考验地方施政在危急状况中的价值取舍与判断。

承认地方动员能力的相对不足其实并不丢人,在危急关头第一时间选择公开地方抗洪短板,恰恰是地方政府看重脚下这片家园的一种表现,直面难题并竭尽所能去求解,也是负责任的态度。

公开信的坦诚求助,守土有责的道义呼吁,相信会有在外乡亲响应与驰援,但从社会资源调配与整合的角度也必须要看到,对奔赴抗洪一线的普通民众,物质的充分补给、危险岗位的特殊津贴也应当是整个社会所不能缺少的“应援”。

不是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多人在冲到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第一线的那一刻,也根本不是为了什么物质回报,但社会给予一线人员应有的敬意与补偿,却也是必须和必要的。

最基层政府可能限于财力无法公开给予承诺,但国家以及社会层面对为了公共利益不惜置身危险境地的普通公民,从来都不应当有所亏欠。抗洪抢险“需要人,也需要物资”,公开信对人力短缺的强调,并没有淡化对物资、政策支援的需求,这是对整个社会的提醒。

一份以示弱的方式发出的求助信,其价值不仅在于坦承展示涉事地方一地的需求,更在于希望藉此能唤起外界对整个南方洪灾的关切与驰援:一个镇如此,更大区域的抗洪需求亦然。疫情未远,灾情再来,对真实处境的坦承与直面,永远是迎击并最终摆脱公共困境的关键一步。 

编辑:晏文龙

18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晏文龙1.81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