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新药很烧钱,如何应对突发传染病?专家:需有可持续投入机制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0-07-14 20:46

“过去半年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再一次印证,重大公共卫生领域药物研发投入的重要性。”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在一场研讨会上强调。

pic_606906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7月14日,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举办“公共卫生领域药物研发的可持续机制探索”线上研讨会。丁胜分析,此次疫情的主要防控手段仍是“非药物干预”,虽然一些地区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但整体损失巨大。

药物研发和储备自有一定规律,除了需要研发时间外,亦需要市场的持续投入。“药物、疫苗的研发创新是一种目标性比较强且很烧钱的创新。”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徐福洁解释。

然而,传染病疫情常是突发事件,且未必能长期存在,过去的市场机制很难支撑对这类药物的研发。丁胜强调,如果能有可持续的资源投入机制,针对未来不同的潜在疫情暴发就可以有更好的准备。

“寻找突破性的进展和方案时,需要全社会,尤其是研究人员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徐福洁说。

高榕资本顾问于江涛从投资机构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他分析,疫情带来了消费者的关注,给投资机构带来了很强的投资基础。总体看,目前投资机构对医疗健康领域投入有所增加,也部分向公卫领域倾斜。

基于此,他认为这种投入增加将不是短期的,应该能持续一定时间。

在于江涛看来,此次疫情中关注较多的高通量测序、RNA疫苗、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中和抗体等技术原本不是为此次疫情准备的。但对投资基金来说,可以通过投资新的技术,为公共卫生领域可能的突发事件做好一定的技术储备。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介绍了突发疫情时如何应对科研资金不足。她表示,疫情刚暴发时,国家科研经费预算都“下完了”,而应对疫情又要迅速布局,此时科研经费来源就有比较大的缺口。为此,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了腾讯在短时间内支持了科研研发。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则表示,中国的基金会起步较晚,在公共卫生领域关注度不高,投入也不高。他表示,希望能跟政府、社会组织、媒体、公众合作,在传染病防治领域长期投入资金,规划一系列中长期研究和资助项目,鼓励青年学者针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的研究。

对于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程度,丁胜表示,虽然各方面存在不足,跟美国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但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还是不断增加投入的。他强调,未来对各方面投入的加速,依赖于各界人士的不断呼吁和支持。

谈及全球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徐福洁表示,“现在一个教训摆在我们面前,希望教训能被记忆的比较久远。”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吴斌 发自北京

编辑:宋承翰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