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茶馆、袍哥、麻将…学者王笛为你讲述“显微镜下的成都”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7-16 16:17

近年来,新一线城市成都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获得广泛关注。作为底蕴深厚的古城,成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以往与城市史相关的书籍,多聚焦于沿海或华中等地区,对以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则相对缺乏研究。

2020年7月,世纪文景推出新书《显微镜下的成都》,以普通民众的视角写史,将成都作为主要的描述和观察对象,考察了这座城市百年来的变与不变,还原了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深入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另一个中国”。 

显微镜下的成都 立体书影 带腰封.jpg

探索成都的一切秘密

《显微镜下的成都》作者王笛是中国微观史研究的代表人物。王笛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文化家庭,1990年代初,为了在学术上寻求突破,已是副教授的王笛放弃了在四川大学的教职,赴美跟随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罗威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完成艰难的学术转型。王笛至今清楚记得当年赴美时离别故土的心酸。时隔将近30年,王笛自述“成都仍然是我梦魂萦绕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好像从未离开过这座城市……我生活之大部分,仍然与她密切相关,因为我每天都在研究她,探索她的一切秘密”。

通过近30年的深耕,王笛将故土之思升华为有情感、血肉和文学性的史学研究,既有冷静的考察分析和宏观问题的关照,又有动人的笔调和纤毫毕现的细节呈现。凭借这些研究,王笛两度获得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并且早在2000年初,就被誉为中国新文化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2018年,王笛出版《袍哥》一书,重申坚持了近30年的微观史学术追求“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被媒体评价为“打开了中国的微观史学”。

为大众写史 

《显微镜下的成都》是王笛30年作品精粹,也是中国微观史的入门读物。全书结构缜密、层层递进,清晰勾勒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正文各部分体现了作者趋于微观、偏向叙事的史学研究路径,而附录部分则收录了作者较为宏观、具有计量史学色彩的早期研究。这不仅呈现了作者的个人学术转向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过去30年发展路径的缩影。

本着精选精编的原则,《显微镜下的成都》经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才最终编选成书。编选初衷与世纪文景致力于发掘出版物的公共性、倡导大众学术的出版理念有关,希望以普通大众角度书写的历史,能够被更多普通大众看到。

4-1 成都退休大妈在茶馆里打麻将 资料来源:作者2003 年5 月摄于成都一家茶馆。.jpg

成都退休大妈在茶馆里打麻将 资料来源:王笛2003 年5 月摄于成都一家茶馆。

4-2 小镇上的老人在简陋的社区活动中心打麻将 资料来源:作者2019年7月摄于成都平原上的三台县嘀江镇。.jpg

小镇上的老人在简陋的社区活动中心打麻将 资料来源:王笛2019年7月摄于成都平原上的三台县嘀江镇。

4-3 老人们在彭镇观音阁老茶馆外面打牌 资料来源:作者2019年7月摄于成都郊区彭镇观音阁老茶馆外。.jpg

老人们在彭镇观音阁老茶馆外面打牌 资料来源:王笛2019年7月摄于成都郊区彭镇观音阁老茶馆外。

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构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微观研究体系。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的身上,刻画了小人物元气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将无名之辈的鲜活生命写入历史舞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下层民众生活。

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成体系、有规模的集中成果展示,《显微镜下的成都》钩沉档案、小说、竹枝词、地方志、口述史,综合中日美三国文献。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在编选时也融入了作者王笛的最新研究。比如本书收录了王笛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教授的全新未刊访谈,形成了两代学者之间的代际对话。

3-3 袍哥《开山令》资料来源:《江湖源流》,民国手抄本。.jpg

袍哥《开山令》资料来源:《江湖源流》,民国手抄本

3-2 盘《海底》诗文 资料来源:民国《海底》手抄残本。.jpg

盘《海底》诗文 资料来源:民国《海底》手抄残本

书稿还选入了数十幅珍贵图片资料,大部分均首次作为史料披露及使用。图像证史,栩栩如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一个西南内陆地区的文化风貌跃然纸上。同时,本书第四部分关于麻将的研究也是首次结集出版。

从成都观察“另一个中国”

《显微镜下的成都》将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样本,考察其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观察不同于北京、上海、汉口或广州等沿海、华北及华中城市的“另一个中国”。全书聚焦街头、茶馆、袍哥、麻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现象,呈现它们在成都百年来所经历的衰落与复兴,通过阐释在成都公共生活的常与变中,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延续性,把握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张力和互动。

罗林· T.钱柏林(Rollin T. Chamberlin, 1881—1948)摄。成都的街道。资料来源:Beloit College Archives.jpg

罗林· T.钱柏林(Rollin T. Chamberlin, 1881—1948)摄。成都的街道。资料来源:Beloit College Archives

罗林· T.钱柏林(Rollin T. Chamberlin, 1881—1948)1909年摄于成都。俯瞰成都。资料来源:Beloit College Archives.jpg

罗林· T.钱柏林(Rollin T. Chamberlin, 1881—1948)1909年摄于成都。俯瞰成都。资料来源:Beloit College Archives

在问题和方法论上,作者没有止步于讲好故事,从全书来看,作者发现大量的历史细节是为进一步探索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比如地方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西南地区与沿海及华中等城市相比的文化独特性等。全书涉及社会史、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城市史、民俗等诸多方面,并不是传统的中国史学研究。以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又长期为历史研究界所忽略,相关成果屈指可数。从史料的发掘程度、叙事的完整性和理论的自觉性来说,作者的研究无疑具有开创意义,可以说,通过这本书,作者开创了一种见微知著的叙事史学。

据悉,《显微镜下的成都》之后,文景还计划出版王笛的《坐茶馆》《布后街2号》《开放的史学》等多部新著。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