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各异的农具和柳编、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这个十分“接地气”的展览,带我们走入山东地区淳朴多彩的传统乡村社会,展示出当地居民对美和富足的不懈追求。
7月15日,“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展览分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四个单元,集中展示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打破工艺类别,还原传统民艺使用方式与文化语境,全面系统反映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及蕴于其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从民艺看山东人民的生活智慧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为了还原乡村日常生活场景,展览的布置生动喜庆,颇具民俗风味。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农事器用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在犁、耧、耙、镢、锨等工具使用中反映“就材加工、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通过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劳作格局展现山东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相伴相生、紧密结合的经济形态。“我们的生产工具从汉代就开始用了,虽然和区域性有关,南方北方不一样,镰刀的弯度也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还在用汉代的工具。”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潘鲁生在展厅里向南都记者介绍。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山东地区的手工制品也非常发达,比如临沂的柳编,现在临沂的很多田地都已经转型为专种植用于编织的柳树。“现在成为了乡村文化特色产业,这个产业很大,老百姓也都靠这个致富。”
康乐人家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在海岱山水与礼乐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起居有序、器用有节的造物追求,通过日常家具陈设、三餐用具等点滴细节,传递山东人民礼仪传家的优良传统和安居敬业、知足常乐的小康情怀。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在展览现场,潘鲁生介绍了一种盘子叫做“鱼盘”。“鱼盘”是胶东半岛特色的一种盘子,是农村家迎接贵客最后上的一盘菜所做的装饰。“最后一道菜肯定是鱼,盘子一定鱼盘。美食一定要用美器,生活当中一定要有它的规矩。”潘鲁生说。
博山大鱼盘
衣裳锦绣部分展示山东女性织绣印染出的斑斓世界,在穿衣打扮中传递温馨而感人的乡愁情结。“什么日子?我穿什么比较满意?都是要考虑进去的,而且也没有说设计师给他设计好,他都是看别人的花样儿自己裁剪自己刺绣。”潘鲁生说。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游艺乡风部分则展示山东人民通过生儿育女、寿诞宴饮、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以及节令习俗而进行的审美游艺活动,在娱乐狂欢、物物交流中实现着潜移默化的族群认同与文化的代际传递。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40年田野调研工作成果展示
据悉,此次展览的展品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为主,既是山东地区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也凝聚了潘鲁生教授研究的汗水。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潘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他利用近40年的时间带领学术团队在开展大规模田野调研的过程中,以修复传统生活方式、保护乡村文化生态为宗旨,开展大量的实物征集与收藏研究工作,调研传统村落460个,采访民间艺人3000余人,记录民间艺术项目260项,文字资料1200余万字,录音资料5万分钟,图片资料10余万张,影像资料6万分钟。
展览中的影像展示便是他们多年以来行走田野记录的山东人民生产劳作的点点滴滴。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因此,“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集山东传统民艺藏品展示、生活空间还原、学术研究成果于一体,呈现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承传有序的优秀价值理念与造物设计智慧。“我们这个展览和其他的展览都不一样,是生动的,到现在还存活的。”潘鲁生教授表示。
展览将对公众开放3个月。
(本文图片由国博提供)
记者 黄茜 实习生 杨成林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