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受访者拒食野生动物,公共交通规则意识进步最大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民调
原创2020-07-17 19:24

今年6月,《广州市关于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行动方案》出台,对文明习惯、文明餐桌、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出行等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引导市民进一步增强健康理念、提升文明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文明意识与行为越来越受重视,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也对公共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市民的公共文明意识与行为,以及对公共文明生活变化的感知,南都民调中心发起相关调查,1653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显示:超九成受访者在疫情期间能做到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与两年前相比,受访者整体的文明程度有所提升,公共交通规则意识进步最大;认为不文明行为产生的主因是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及个人素质与修养的比例均超七成。

00后践行文明行为的比例在各年龄段最高

2880x2494_5f118385d94e2.png

2880x2494_5f118385b8ac4.png

新冠疫情期间,佩戴口罩成了必要的基础防护。调查中,91.4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间能够坚持佩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85.12%的受访者表示疫情期间能在公共场所保持社交距离。此外,八成以上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做到公共场所不插队不喧哗、遵守公共交通规则。从不同年龄来看,在公共场合,00后受访者能坚持践行文明行为的比例总体上比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稍高。

疫情也对文明风俗习惯产生了影响。其中,不食用野生动物的比例最高,82.82%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了拒食野生动物;坚持多人用餐时使用公筷的比例亦达到75.86%。

此外,超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做到节约纸张、节约水电煤气等能源、爱护绿化和垃圾分类,坚持做到这些行为的受访者比例排名前四。但仅有55.6%的受访者表示会坚持购买环保包装产品。70后和60后受访者坚持节约水电煤气等能源的比例更高,00后则更能坚持选择低碳出行。

问及受访者生活中能做到哪些垃圾分类行为,能在投放前自觉打包整理好垃圾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77.74%;其次是在社区指定地点、规定时段投放垃圾,比例为74.83%;第三是无沿途丢弃、遗撤垃圾或者滴漏污水等行为,比例为74.17%。能做到按规定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及积极参与宣传、协助指导他人进行垃圾分类等志愿活动的受访者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66.3%、55.9%。进一步分析发现,00后积极参与宣传、协助指导他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等志愿活动的比例更高,而70后能做到在社区指定地点、时段投放垃圾的比例更高。

见过他人乱扔垃圾的比例较2018年下降了26.3%

2880x2494_5f1183b053f03.png

2880x2494_5f1183b06dc5e.png

随着国内疫情稳定,不少人对自身防疫有所松懈。本次调查中,疫情期间公众场合不佩戴口罩的不文明行为发生比例最高,70.9%的受访者表示曾见过他人有过此类行为。同时,另有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曾看见过疫情期间在公共场所聚众扎堆的行为。

在文明风俗习惯方面,超六成受访者表示广场舞等运动项目挤占场地,噪音扰民。多人用餐时不使用公筷、浪费食物,剩饭剩菜不打包等不文明行为依然屡见不鲜。

绿色环保行为方面,垃圾不分类的发生比例最高,为60.38%。破坏绿化、浪费纸张、出行缺乏低碳意识则以54.14%、53.84%、52.81%的占比紧跟其后。

与2018年同题调查相比,受访者对公共文明评价有所提升。身边出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非吸烟处吸烟、破坏公共设施、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饮食等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比例普遍有所下降,其中,“乱扔垃圾”这一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比例相比2018年下降了26.3%,改善程度最高;随地吐痰的发生比例则下降了24.84%。

男性更反感过度包装,女性更讨厌在非吸烟区吸烟

公共文明意识与行为_05.png

对受访者而言,最讨厌的不文明行为分别是不遵守公共交通规则、浪费公共资源、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比例分别为76.95%、68.24%、66.91%,与2018年的调查基本持平。而表示最讨厌没有低碳环保意识、公共交通上饮食/外放音乐或视频的受访者比例同样超五成。

除此之外,不同性别的受访者所讨厌的不文明或不环保行为有所不同,男性更讨厌没有低碳环保意识的行为,反感追求过度包装;对公共交通上饮食、外放音乐或视频的行为更难接受。而女性则较讨厌不遵守公共场所秩序(如插队、大声喧哗等)以及在公共场所非吸烟区吸烟的行为。

公众的公共交通规则意识进步最大

公共文明意识与行为_07.png

你认为公众的公共文明意识是否有提升?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公共交通规则意识、公共场所秩序意识、公共低碳环保意识、公共文明风俗意识有所增强。其中,受访者认为进步最大的是公共交通规则意识,认可的比例达到78.34%,其中40.17%的人选择了显著增强。与2018年相比,本次调查有更多的受访者觉得公共交通规则意识显著增强,2018年的调查中,仅有9.78%的受访者选择了“显著增强”。同样,认为公众公共场所秩序意识、公共低碳环保意识、公共文明风俗意识显著增强的比例也高于2018年同题调查。可见,人们的公共文明意识与两年前相比有所增强。

受访者能否有意识并坚持实施文明行为?调查显示,公共场所秩序、公共交通规则、公共文明风俗三方面有意识并坚持实施的受访者比例均超六成,公共低碳环保方面有意识并坚持实施的受访者亦有59.29%。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有意识但未执行到位,四类意识中,有意识但未执行到位的比例均超三成,其中,公共低碳环保行为有意识但未执行到位的比例最高,为38.18%。

无论是公共交通规则意识、公共场所秩序意识,还是公共低碳环保意识、公共文明风俗意识,女性受访者能有意识并坚持实施的比例都比男性稍高。年龄方面,00后受访者有公共交通规则、公共低碳环保意识、公共文明风俗意识并能坚持实施的比例最高。学历方面,高学历的受访者能有相关意识并能坚持实施的比例较高,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在四项意识中有意识并坚持实施的比例均接近七成或超七成。

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是不文明行为产生的主因

2880x2494_5f1184286b318.png

2880x2494_5f11842888d52.png

调查中,受访者对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76.29%的受访者认为不文明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问题;74.23%的受访者则认为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个人素质与修养。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对该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85.42%60后受访者认为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问题是主要原因,比其他年龄段高。00后认为社会环境是主要原因的比例最高,为73.15%。

对于如何改善不文明行为的问题,79.31%的受访者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进一步学习并遵守文明和环保法规条例;另有76.65%的受访者认为应提高个人公共文明和环保意识。此外,72.41%的受访者表示政府应该制定文明和环保公约、行为条例;63.76%的受访者建议可发挥社会文明和环保模范的作用;57.05%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大公共文明和环保意识的宣传。 

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和街头访问结合的形式,共回收1653份有效问卷。从受访者性别上看,男女分别占比49.36%,50.64%。从出生年代看,43.56%的受访者为90后,其次为80后和00后,分别占25.11%和18.03%。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课题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南都研究员 文轶然

项目执行:文轶然 麦仝历 实习生 林晓煊 林海澜 赵逸璇 于春艳 张榆浛 冯梦阳

编辑:文轶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