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在江门揭牌成立,首批队员共45名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江门
原创2020-07-30 17:16

南都讯 记者严亮  通讯员张一知   2020年7月30日—31日,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揭牌仪式暨首批队员培训班在江门市陈白沙祠举行。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以珠海、佛山、中山、肇庆、江门等五市博物馆作为成员单位,首批队员45人。工作站成立后,将开展区域间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文物考古人才,提升基层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能力与水平。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来自珠海、佛山、中山、肇庆、江门等各市区的文广旅体局的领导嘉宾和各市区文博单位负责人,珠西文物考古工作站首批学员等参加了活动。

微信图片_20200730124317.jpg


据介绍,近四十年来,广东省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专业技术队伍逐渐壮大。但文物保护项目的要求,基建考古配合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广东省考古力量分布不均衡,考古研究力量薄弱问题也日渐凸显。‘

为壮大广东省文物考古力量,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广东省文物局在2018年1月制定了《广东省区域文物考古工作站工作规程(试行)》。随即,在全省范围内对考古方面的人才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已经具备了按照区域成立文物考古工作站的基础。至今,已相继在粤北、粤西、粤东、珠江西岸等地级市成立了文物考古工作站。

微信图片_20200730124328.jpg


本次首批队员培训班为期2天,主要先对学员进行理论教学,邀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举办《考古学导论》等5堂讲座,后续将陆续安排田野考古实习阶段。江门市博物馆有幸成为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的站长单位,将会借助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的平台,加强江门本地以及江门与珠海、佛山、中山、肇庆各地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的文物考古人才,提升基层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能力与水平。

微信图片_20200730124339.jpg


江门五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著名侨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江门的沿海繁衍生息,成为江门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的源头。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几千年来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国家文物局多次在江门开展宋元崖门海域水下考古,台山水下考古。江门地区也考古发现多处不同时期的遗址,如:新石器时代的台山腰古新村沙丘遗址、新会古井下沙遗址、新会沙堆炮台遗址、台山长山头遗址、北碉楼山遗址,唐代新会古井官冲窑址,明代的大洲湾遗址、广海卫城城墙遗址,明清时期的新会炮台岗遗址等,均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在上级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江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稳步推进,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记忆遗产1处;现已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需遗产科核准数据)完成了江海区博物馆、蓬江区博物馆的“补短板”建设,完成了开平市博物馆,鹤山市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即将开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馆和恩平市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基本实现了江门五邑文博事业的全面跨越式发展,江门各市区文博场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今后,江门市博物馆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技术特长,为文博工作以及区域考古工作贡献力量。

编辑:严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