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闻短视频列入人民摄影“金镜头”评选的第二年。
来自南方都市报的原创微纪录片《这个世界:下一步春天》经过专家们的层层评选,斩获第29届人民摄影“金镜头” 新闻短视频类金奖。
南方都市报记者赵明(左一)、林耀华(右一)与大凉山孩子合影。
《这个世界:下一步春天》讲的是乡村教师万朝辉在大凉山美姑县支教7年的故事。一切从他27岁在美姑县支教那年开始,他忘不了教一个小女孩系鞋带39次的瞬间。面对支教的“七年之痒”,大山的贫瘠与都市的便利又成为他人生历程里的桎梏,抉择的矛盾和挣扎不断拷问着内心。万朝辉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大山。他是城市里年迈父母的儿子,是大凉山的普通支教老师,更是山上学生们的家人。
赵明和林耀华镜头下的大凉山孩子。
万朝辉的故事被赵明的镜头持续记录着,在赵明的眼里,“大凉山,值得我拍一辈子”。
一切源于2012年赵明到大凉山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如果大凉山后来没有被关注,或许对许多村民而言,那可能是一辈子仅有的一张全家福。
此后,大凉山的点滴变化总是牵扯着赵明。2019年,全国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赵明决定在彝族新年火把节期间再次前往大凉山,用镜头记录大凉山“精准扶贫”后的变化。他的想法与同事林耀华一拍即合,两个人既能讲好故事,又能在技术上互补。他们两人的镜头,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大凉山普通老百姓的脱贫故事。
林耀华在大凉山拍摄。
赵明在大凉山时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南都:扶贫政策持续推进,大凉山已经被广泛关注,为什么再次选择这个题材?
赵明:这几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大凉山的确受到了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但其实我也注意到,网上有很多关于大凉山的信息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外面的一些人进入大凉山,发现当地有些村子卫生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没有经过深入的走访观察就将这些信息发布到网上,刻意突出当地脏乱差的环境和当地村民贫穷落后的面貌。
万朝辉在为大凉山的孩子们上课。
大凉山的孩子们在户外上课。
这些图片和视频呈现出的大凉山带有很强的猎奇成分,也没有反映出大凉山真实的样子。我们希望通过镜头,客观记录这几年“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后大凉山发生的变化,从教育、医疗、产业等角度挖掘出更多普通老百姓的脱贫故事。我们要记录真实的大凉山,记录正在变化中的大凉山。
南都:此次获奖的纪录片主角是一位支教7年的乡村教师,为什么选择他?
赵明:我大学期间就开始往大凉山跑,当时拍摄了很多乡村学校支教老师和孩子们,和辉哥(支教老师万朝辉)有一面之缘。最开始,是被辉哥教小女孩系了39次鞋带而感动。后来听他讲,有一次下暴雨,河水返流,行李箱被冲了起来,老鼠都飘在上面,学生凌晨两三点起来帮忙搬行李,他和学生相处就像跟家人一样。我听他讲自己的苦恼,在山里待久了,再回归到都市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严重脱离城市生活,甚至过红绿灯面对人流涌来时也会有一种恐惧感。每次面对年迈的父母,他为自己的未来和婚姻担忧,也曾下决心不再回来,可每到开学之前,又放不下山里的孩子,再偷偷溜回来。
大凉山的孩子们终于吃上了营养午餐。
支教七年,万朝辉还是放不下大凉山的孩子们。
随着采访和拍摄的不断深入,慢慢地就会发现辉哥身上的复杂性,选择的复杂性,人生的复杂性等。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同样在拍摄支教主题的陈锦涛,他一直在跟拍辉哥,我们也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次再回到大凉山,就想通过辉哥支教各个阶段的矛盾与选择,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故事,展现更多人性层面的东西。辉哥在大凉山支教了整整7年,他代表了一群人,可以说是整个大凉山教育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
南都:从大学期间就开始往大凉山跑,之后每年都会回大凉山,是什么吸引你一次又一次走进大凉山?
赵明:大学期间往大凉山跑纯粹是出于热爱。2012年第一次走进大凉山,眼前看到的景象是十分诗意的田园生活,但随着逐渐深入了解,慢慢地就会发现田园背后的心酸。那时候村里,没有通电,没有通路,每天往返于乡村小学都要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遇到下雨天,在泥泞的山路上摔跤了再爬起,嘴里叼着机器,还要边爬边拍,那时候确实挺苦的。
但这几年,扶贫政策的逐步落地,每一年回大凉山都会发现村里的新变化,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国家要求“控辍保学”“一村一幼”,村里修了路,盖了新学校。2019年再去,最大的变化就是学校里的孩子吃上营养午餐了,以前土豆蘸着辣椒水就是一顿饭,现在看着孩子们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午饭,心里很暖。我想要记录这些变化,记录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大凉山,关注大凉山。
大凉山的自然风光。
南都:在你看来,记录大凉山故事的特殊性,纪录片能给大凉山带来改变吗?
赵明:我认为纪录片是一个窗口,是外界认识大凉山、了解大凉山的窗口。通过万朝辉老师支教的故事,我想要告诉大家,山里的孩子值得被关注。因为教育,特别是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那是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对整个大凉山来说,那是集体意识和观念的觉醒。
在大凉山偶见一匹小马。
因为扶贫,大凉山“一步越千年”,环境的闭塞和观念的落后是大凉山陷入深度贫困的核心原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大凉山脱贫的方式,也是村民们未来可以自谋出路的途径。我希望通过纪录片呈现这种改变,带动这种改变。我不知道纪录片还能给大凉山带来什么,但这些事情是必须去做的。
南都:这次拍摄创作上的突破是什么?对纪录片创作是否有新的认识?
赵明:这几年去大凉山拍摄,每次去感受都不同,这其实是一个去理想化的过程。以前拍摄也会有一种无力感,对大凉山、对贫困、对教育的认知是单一的,现实中贫困造成的问题十分复杂,拍摄前要有更多的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储备。
这次去拍摄最大的感受或者说突破就是明白了,认识地越深,越要懂得谦卑的道理。做片子就是做人,要懂得谦卑地去讲故事,将对方当朋友一样的去讲故事,去真正的体验和关心他们的生活。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上,自己的作品能做到认识他人,了解自己。
文/图:南都视频APP事业部
编辑:胡利超,胡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