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盒马鲜生超市出现员工确诊新冠肺炎后,8月16日-17日期间,CBD君走访广州多个商超了解到,目前各商超升级了防疫措施。除继续执行门店消毒、人员测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外,超市还对冷冻食品的进货查验进行强化,确保来源可追溯。有超市表示,冷链肉类和水产岗位的员工每周都接受核酸检测,疾控部门每周还对环境、商品、商品外包装开展定期检测。
有超市停止进货进口冷冻海产品
“先生,请看镜头测体温。”8月16日下午,在广东胜佳超市广卫店,工作人员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测体温,门口设自动测温摄像头外,还有工作人员手持测温枪监督测体温。在确认体温正常且带有口罩后,市民方可进入超市。在沃尔玛广州南洲店,16日下午1点多,CBD君在门口看到,市民也是需要测温后且戴口罩后方可进入。
8月15日,广州市商务局面向各区商务主管部门、有关超市企业发布了《关于加强超市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区商务主管部门尽快开展摸查工作,摸清辖区内经营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的超市(含超市配送仓库),引导企业配合市、区两级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做好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食品安全和检验检疫工作。《通知》还要求,要继续加大力度落实企业员工健康监测管理、个人防护等常态化的防控措施,特别是接触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环境和产品的员工,必须佩戴手套、口罩进行操作。
8月16日,海珠区一超市,市民在挑选生鲜产品。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CBD君在胜佳超市看到,超市内顾客和工作人员都戴上口罩。超市营运总监钱文表示,近期停止了进货进口冷冻海产品,在超市内只有猪肉、鸡肉等冷冻肉类在售。超市内贴有“为了大家健康,请勿用手直接接触肉类”的提示标语,并在冷冻柜旁配备了夹子,超市生鲜工作人员余小玲表示,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带有手套,并会提醒顾客不要接触肉类,如有需要可请工作人员操作,如自行操作则用夹子接触肉类,不要直接用手触碰生鲜肉类。
有超市冷链肉类员工每周接受核酸检测
CBD君还从广州多个超市方面获悉,目前各大超市的防疫已有所升级。广州盒马方面表示,相关部门已对广州盒马所有门店的人员、商品、场所环境三方面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截至15日,已出结果全部为阴性。同时,该超市正在配合进口水产、进口肉禽动检证和对应批次有效核酸检测报告等链路资质索证索票溯源工作,确保商品合格验收资质齐全。
目前,盒马全国门店升级了防疫措施:所有人员进入商场必须佩戴口罩,检测体温正常后方可进入;场内购物车、购物篮做消毒处理;场内所有区域和操作间,定时消毒和清洁。
17日中午时段,CBD君实地走访了位于岗顶的盒马鲜生超市广武店,在进入超市前同样需要经过体温检测。
现场,活鱼区正常开放使用,走访过程中,CBD君见到,顾客根据需求捕捞需要的鱼类,再交给工作人员做加工处理。随后,工作人员澄清表示,工作有所疏忽。“根据公司要求,捕捞生鲜的工作需要由现场工作人员完成,避免顾客直接接触生鲜。”
活鱼区正常开放使用,工作人员表示,需要由工作人员进行捕捞加工再交给顾客。
在现场的冰冻柜内,CBD君见到不少进口水产品,相关的检测报告等文件,都被悉数粘贴了出来,供消费者了解情况。
盒马鲜生现场粘贴出的检测报告。
工作人员透露,最近到店顾客确实不多,来水产的顾客大多选择新鲜的国产海鲜,称完由工作人员进行加工,后厨也会进行定期消毒。“盒马鲜生线上下单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到店的人少也不完全是近期事件造成的。”
相比之下,有商场的操作则简陋很多。CBD君来到了位于岗顶天娱广场的百佳超市内,同样配有小型的水产冷冻柜和日常禽肉,但并未见到现场员工戴手套。冰柜上唯一可见的生产说明早已泛黄掉色,初次之外,并未见到其他标示。
百佳超市内粘贴的生产说明。
顾客:特殊时期难以保证万无一失,还是要小心为上
“我们防疫工作一直没有松懈,员工每天上班都测温、戴口罩,手部酒精消毒。”永旺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该超市除了员工持续进行健康监测外,还坚持对卖场进行消毒,另对收银机、收银台、购物车篮等重点区域每2小时消毒一次。
17日上午11点左右,CBD君来到了位于天河城负一楼的永旺超市内,现场顾客不算多,在冰鲜区域,冰箱上张贴有一张“质量安全检测卡”,清晰的写着金鲳鱼、红三鱼、三文鱼头等共19个品种的水产品经过广州一水产质量安全检测,甲醛含量合格。
永旺超市内粘贴的质量安全检测卡。
另一侧摆放了冰鲜鸡的冰柜,则粘贴了“温馨提示”,告知消费者冷冻(冷藏)鸡肉商品来源于广东、山东、河北三地,可放心选购。
冰鲜鸡相关温馨提示。
来自超市的员工告诉CBD君,根据公司要求,但凡进入生产加工间都需要经过消毒,工作时间必须佩戴手套。在现场CBD君也见到,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佩戴了手套,大部分以硅胶手套为主,一部分则佩戴了一次性手套。
现场工作人员佩戴手套工作。
永旺方面表示,超市积极配合相关监管部门,7月下旬开始,冷链肉类和水产岗位的员工每周接受核酸检测,疾控部门还对环境、商品、商品外包装进行每周定期检测。超市也落实防疫要求,接触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的员工必须戴口罩、戴手套进行作业。对冷冻食品的进货查验进行强化,确保来源可追溯。
该区域的冰冻品并未见到相关的质检文件。
走访时,一位消费者告诉CBD君,虽然各大超市比较规范,但也无法保证百分百万无一失,特殊时期还是小心为上。
多地疫情“祸起海鲜”,广东出现散发病例
自7月以来,我国已有9地先后在进口冷冻食品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阳性。“海鲜”“低温”“冷链”成了当下国内疫情的关键词。
冷冻食品,尤其是冷冻海鲜,成了最近出现“新冠阳性”新闻最多的社会焦点。仅仅是8月中旬,权威渠道公布新闻报道仅有几起:
8月11日,烟台自大连口岸进口的3份冷冻海鲜产品外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深圳市龙岗区一份从巴西进口的冷冻鸡翅核酸检测呈阳性;
8月12日,芜湖一家餐饮店的冷冻海鲜核酸检测呈阳性;
8月13日,西安方欣市场的厄瓜多尔进口虾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
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中国已有9地先后在进口冷冻食品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分别为深圳、安徽、山东、辽宁、福建、江西、重庆、云南和陕西。
其中,至少5地检出的阳性样品,均是来自从厄瓜多尔的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其余地区检出的阳性产品包括自巴西进口的冻鸡翅等。
然而,在多地通报中,相关部门对可能接触相关产品的人员进行全面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这说明,病毒没从物品表面“转移”至人体身上。
这一次,本土病例的传染源和传播链条是什么?还需等待官方的进一步公布。
病毒耐低温不耐热,购买冷冻食品后需做好手部清洁
对于老百姓而言,最担心的是,冷冻海鲜产品还能买吗?为何“中招”总是冷冻食品?
中山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李建国表示,大多数病毒都耐冷不耐热,非常不怕冻。以新冠病毒为例,研究表明在室温下可能会生存3个小时左右。但在20摄氏度以下,存活时间可能高达一周,在零摄氏度以下,时间则为几个月。
虽然在低温环境下,病毒无法复制,但是其生物结构没有破坏,只要“换个环境”,它就可能兴风作浪。
更难缠的是,新冠病毒的“粘性”强。李建国表示,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更容易依附在光滑表面上,所以进口食品的塑料外包装就成为了病毒的宜居场所。
冷冻食品一旦被污染后,就可能会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但因此有些民众认为应该抵制吃冷冻食品。李建国认为,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他建议,一方面,在运输冷冻食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和手套,手套表面要消毒,若是中间有口罩脱落的状况,需重新更换新的口罩。一旦手套脱下也必须更换新的手套,尽可能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另一方面,对于购买者来讲,在超市购买时,记得戴口罩,购买冷冻食品时,看中再购买,不要反复挑选,减少接触频率,同时挑选后记得进行手部清洁。
李建国建议,生食拿回家后,最好用酒精对食物包装纸进行简单消毒后再放入冰箱,减少感染风险。外出回家、处理完食材后,一定记得好好洗手。
目前, 广东多家大型零售企业已立即行动,采取更多举措,对防疫防控再度加码:有商超全线下架所有海产品;有商超要求所有进口肉禽类水产需经核酸检测,合格后才能上架;有商超每周对需冷链储存、输送的商品和包装、货架进行抽检。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无新冠病毒经食物传播的证据,全球确诊报告病例、我国确诊报告病例也都没有因进食食品而出现病例的报道。
李宁建议公众牢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做好食品安全的五点要求,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食材
关于冷冻海鲜,这些你需要了解!
编辑:郑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