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熊娃玩手游花掉13万房贷款 母亲崩溃:恳请平台退钱!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综合2020-08-17 19:00

近日,在安徽六安一名9岁的男孩小珂,因迷上手机游戏,背着家长购买游戏装备,在短短1个月时间内,居然花掉13万余元。其母亲潘女士称,卡上面的钱是问亲戚朋友借来还房贷的,家庭比较困难,孩子是未成年人,希望游戏平台能把钱退回来。像这样“熊孩子”玩游戏豪气充值“坑爹妈”的事情,想必大家已经都不陌生了。一方面对孩子的上网安全感到担心和焦虑,另一方面,游戏公司“应该不该退款”、“如何申请退款”等问题也引发多方关注。

52441597659155.jpg


未成年人网游、直播类投诉暴增

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3.1%。低龄群体因辨别能力、自控能力不强等原因,被诱导游戏充值的问题屡见不鲜。

中消协8月发布《2020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宅”经济下,在线视频和网络游戏成为网上消费的重要部分,消费者相关投诉也有所增加。

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江苏全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425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0%。其中,未成年充值群体中年龄最小的3岁,充值金额最高达7万元,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充值容易退费难,家长面对高额充值的追回,力不从心。

同时,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投诉案例中,未成年人游戏充值5000元以下的共268宗。在139宗提及详细年龄的投诉案例中,涉及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达138宗,占比为99.28%。


 

W020200430608681361121.png

2020年第一季度深圳网络游戏未成年人消费投诉变化情况(图片来自深圳消委会官网)


【案例】

★福州有一名初中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一次性花了600元充值游戏,为了不让孩子继续沉迷游戏,父亲知道后便收回小武手中剩余的压岁钱。没钱打游戏了,小武便想到一招,跑到派出所报警称“遭受家暴,请求帮助要回压岁钱”,这让老父亲哭笑不得。

★河南10岁的小强沉迷网游,偷偷将妈妈4万多积蓄拿去充值,直到被妈妈发现,才认错称自己充了2万多,还给同学充了1万多。妈妈抹泪称,平时背1袋水泥才赚1元,这些钱得背4万袋水泥。目前,游戏公司已退回2.4万。

★陕西西安,环卫工李女士取钱时发现钱没了,查询流水全用于了游戏充值。最后发现是12岁儿子偷拿了她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不断充值花了近3万。李女士说,自己月工资2700,这些钱攒了6年,是给孩子上学用的。

 79871597659271.jpg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消费后还能退款吗?

根据《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如果能够证明孩子未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充值操作,家长是可以要求游戏供应商退款,同时家长也应当承担监护不力的责任。

202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法发〔2020〕17号),其中提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由此可见,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论用多少钱充值游戏都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要求退还。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和自己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不能要求退还,不相适应的可以要求退还。当然,你需要证明:1、孩子在玩游戏充钱的时候,你不在场。2、证明充值行为,都是由未成年人实施的。想要证明这两点一般比较难。


网络游戏实名认证系统有望9月前上线

针对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问题,监管部门已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运营商应落实实名认证管理,加大技术投入,设置有效的识别、验证、阻拦、预警等系统,对充值限制作充分说明与提示,对于未成年人注册账号的消费行为进行管理验证,拒绝未成年人账号大额消费。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的玩游戏时长、单次充值金额规定了上限。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超过100元,每月累计不超过400元。在游客体验模式下,用户无须实名注册,但也不能充值和付费消费。

目前关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监管仍在升级。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透露,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游戏实名认证系统建设,初步计划于9月前上线。另据悉,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游戏的市场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完善信用档案制度,建立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联动机制,推动良好的行业生态和市场秩序形成。仅今年上半年,近百款存在违规行为的游戏已受到处罚,涉及套取版号、扒皮套皮、非法运营、擅自更改上线内容等问题。


网游“防沉迷”仍需多方努力

虽然相关部门敦促各家游戏公司、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对“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进行多次升级,但孩子们有一套破解之法。根据调查发现,不少企业以第三方账号实名认证为前提,简化软件本身的实名认证设置,导致未成年消费者非常容易通过成年人的第三方账号登录游戏,为未成年人长时间游玩及过度充值提供了便利。不少视频网站在APP端设立青少年模式,到网页版就没有该功能。同时不少游戏APP、直播平台、视频网站卸载后可以成功规避青少年模式。更有部分电商平台提供租用游戏账户服务,让未成年玩家可“以租代售”绕过实名认证步骤。

因此,在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游戏行为也要进行科学引导。建议家长平时要做好榜样,不要总是自顾自地看手机,多陪陪孩子,帮他们开拓一些兴趣爱好,比如读书、画画、拼乐高、运动等等,使他们能够分散注意力。同时,家长要在视频软件上设置家长监控的青少年模式,关闭视频软件上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等功能,并加强密码保护。

(部分内容来自人民网、中国青年报)。

编辑:管玉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