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点赞深汕合作区,“飞地模式”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0-08-17 22:13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800x479_5f3938babfa4c.jpg

之见圳成长


2018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成为深圳第“10+1”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了由深圳全面主导、汕尾积极配合的发展新阶段。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被视作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的重要举措,对于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具有重要意义。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中,深圳将更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当好“发动机”和“动力源”,携手共绘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将“特区”设在“老区”人民家门口,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改革创新迸发活力,掀起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浪潮,未来精彩可期。

pic_815673

厦深铁路鲘门站。南都记者 陈冲 陈成效 刘威  南方日报记者 董天健 摄

  • 样本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2020年7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 协同发展》为题的报道中点赞深汕特别合作区。报道中指出,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通行政区划的限制,小到固定电话区号、公交车车牌,大至行政事项审批等,全都执行深圳标准。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几大集群。

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入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飞地经济”样本,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18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揭牌,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深圳第“10+1”区,迎来了蝶变。体制机制调整后,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由深圳全面主导、汕尾积极配合的合作格局,显著区别于国内其它“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被视作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既可拓展深圳市发展空间,未来更要带动汕尾跨越式发展,对于探索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新路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的深圳,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也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深圳正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更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当好“发动机”和“动力源”,携手共绘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省着力构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圳积极融入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强化高水平互动发展。从区位来看,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好处于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从资源禀赋看,深汕特别合作区山、林、海、岛、河、湖、温泉汇聚,原有人口少而可建设用地多、开发强度低,土地资源禀赋深具价值,也是与深圳具互补性之所在。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率先探路。

2000x1333_91fae5f09e143cce2ef7d3c23780c5

小漠镇。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00de319f57d2d7a4fb6567b63b6304

赤石镇新厝林古寨。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9a49ade82a81006782e3a40aef3473

赤石镇。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7be890851ede9fd6626d3a73c99134

赤石镇新厝林古寨。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b5ccea646a8a02513e1c6bad9af368

赤石镇。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9e69b7ae5c5d3e3e14f330c0b52368

鹅埠镇。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f2025fd813c4e33a15904d56936172

鹅埠镇。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值得留意的是,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重磅发布,中央以最高规格文件赋予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意见》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部分明确提到“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这也被解读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由广东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探索具有先行示范的价值。

  • 产业

集聚渐成规模、生态日益完善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大手笔

深汕特别合作区定位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根据《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发展模式,重点从实体经济、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生态建设、发展惠民和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狠抓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微信截图_20200817215707.png

深汕合作区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深汕合作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有了深圳的加持,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各界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的信心也大大增强。深圳市显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显控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4.0核心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显控科技进驻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此前,显控科技将总部迁入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并在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时尚品牌产业园设置了产业楼。接下来,显控科技还将在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布局,进一步拓展企业事业版图。

显控科技董事长宋斌表示,深圳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营商环境,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第“10+1”区,企业选择到这里发展,实现了既没有离开深圳,又解决了产业空间问题,整个公司运作也保持了很好的连贯性。他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块“飞地”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可以帮助深圳留住先进制造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会有创造增量价值的巨大空间。

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集聚渐成规模,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映射出发展的活力。当前,深圳特别合作区正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也有大手笔的工程项目正在推进之中。

今年6月,备受关注的深汕高铁站点首次公开,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有望在今年开工建设,未来将构建起串联深圳、惠州、汕尾的新高铁大通道,并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中心区赤石片区设深汕站,实现与同为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高铁的衔接。可以预见,深汕高铁、深汕第二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未来将进一步缩短珠三角至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时空距离,增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辐射带动力,强化深圳与汕尾在各领域的联动合作。

  • 服务

创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

惠及当地居民和深汕建设者

早期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少、保障能力较薄弱,难以满足群众的期盼。随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这里正在创造越来越多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惠及当地居民和深汕建设者。

2000x1333_411e96abd184a11e58da6bee390741

2019年5月9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公交站。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3413ea1f369a16f7f520b7d03ed23c

2019年5月9日,建设中的深汕湾科技城。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a20fcea719b8a654237a646bbc5da2

2019年5月9日,鹅埠市场。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090a10f5cff712f5d0c10e248d6a38

2019年5月9日,鹅埠市场。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2000x1333_f97c030247c68cd865dad9aaaa710b

2019年5月10日,深汕大道。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今年4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居民迎来好消息:全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已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将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据悉,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作为市投市属医院,将由北大深圳医院负责运营管理,定位为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项目选址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规划占地面积92544平方米,规划床位800张。值得期待的还有由深汕特别合作区与北大深圳医院共建的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将在今年8月转入正式运营,并将尽快“提档升级”,增设更多科室扩大诊疗范围,助力深汕特别合作区医疗卫生事业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

为了提升新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让当地居民和深汕建设者的子女们有学上、上好学,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来谋划。

2018年10月,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与南山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双方明确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共建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学校,涵盖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高级中学。据悉,其中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有望在今年9月开学,未来学校办学规模可达54个班,提供2520个学位。今年1月,《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对外发布,提出深圳将布局建设4座高中园,每座高中园规划建设3所公办高中,并预留用地建设1所民办普通高中,而4座高中园的其中一座就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深汕特别合作区高中园、深汕高级中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汕校区、深圳市百合外国语学校深汕分校等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夯实深汕特别合作区教育基础,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而对于深汕学子而言,在家门口上优质学校不再是梦。

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深圳第“10+1”区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里,对它进行价值重估。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擘画的美好蓝图正加快绘就,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深汕特别合作区在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飞地治理模式、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上的改革创新实践,也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可供借鉴的“飞地”发展经验。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编辑:李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深圳40 我圳好看”即将开启40小时不间断直播,走进特区精彩未来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