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国家4A级景区免费开放,“老城市新活力”让这里成了网红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0-08-22 11:55

8月22日上午,广州市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内张灯结彩,这里正举行4A景区授牌仪式,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同时开市。汇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等传统工艺文化的10间非遗大师工作室,共同向市民游客们展现西关特色非遗文化的风采。

微信图片_20200822094554.jpg

永庆坊国家4A级景区授牌仪式 南都记者黎湛均摄

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包括荔枝湾片区和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是老广州文化风貌最典型的代表街区。永庆坊4A级旅游景区,将原汁原味的西关味道、广州味道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同时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激发“老城区新活力”。

永庆坊旅游景区以后会收门票吗?这是近日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南都记者了解到,永庆坊是街区式、开放式景区,跟沙面岛一样,不会向游客收取门票

图片1.png

荔湾区住建局供图

不做“大拆大建”,探索旧城改造新路径

走在永庆坊,恩宁路“最美骑楼街”连片骑楼瞬间让人“穿越”到民国时的广州,夏日的阳光穿过参天老树的树叶间隙,投射在青石板老街之上,静谧而又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老城市新活力”让永庆坊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这要从十余年前开始规划的恩宁路旧城改造项目说起。

永庆坊位处广州老城荔湾区西关腹地,为五处相连成的历史文化街区,即:逢源大街—荔湾湖、昌华大街、恩宁路、多宝路、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约76公顷,目前核心区域主要包括三大标志景区: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枝湾。

2010年,荔湾区对荔湾湖公园及周边西关古玩城、荔湾涌、文塔、西关大屋社区等进行综合整治和升级改造,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改善曾经臭气熏天的荔枝湾。现在,荔枝湾景区保留了很多民俗节庆活动,例如三月三、五月五龙船鼓、水上花市等等,每一年都有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位于景区内的梁氏宗祠有200多年的历史,该建筑今年年底将进行改造,遵循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则,但设施更现代化一些。

而与公园相邻的泮塘五约是广州首个被列入“微改造”的老城区,也是首个以“保留”为前提的旧村改造模板。据荔湾区文化商旅发展中心方面介绍,泮塘五约改造后由政府管理运营,目前已经有30多家商铺进驻。记者在泮塘五约走访时看到,一家咖啡店所在的传统西关建筑,被创新地改造为四合院设计,清除了原来杂乱的公共空间,但保留了西关特色。

微改造模式最特别的要数永庆坊一期、二期。2015年12月,荔湾区政府决定永庆片区采用BOT模式,通过公开招商引入万科集团建设及运营此项目,并给予其15年经营权。永庆坊总用地面积10.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4.6万平方米,政府移交的总经营面积约6.5万平方米,活化总投资约11.35亿元。永庆坊片区、泮塘五约都是摒弃“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

微信图片_20200822092852.jpg

粤剧博物馆是永庆坊景区重要组成部分 南都记者黎湛均摄

“修旧如旧”,保留城市历史记忆

据荔湾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永庆坊改造理念强调“修旧如旧、建新和谐”。在微改造的具体做法上,重视“交通梳理、肌理抽疏”“文保专修、资源活化”。从永庆坊微改造的整体规划中能够看到,主要是以修补街区肌理为主,打造“三横五纵”空间格局,形成四大主题空间:一街(恩宁路骑楼街)、一涌(荔枝湾涌)、一馆(粤剧博物馆)、一院(金声电影院)。

“修旧如旧”的核心在于保留城市记忆、活化历史文化街区。恩宁路建筑部分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永庆坊片区正是保留有大量经典的岭南建筑细节,如满洲窗、灰塑、趟栊门等。但修旧如旧的难点大于“大拆大建”——据荔湾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既要保持传统建筑肌理,又要对建筑和街区的功能进行提升,提升居住和使用水平,这就是“微改造”的做法,“其实比推到重建花费更大的财力与人力。”

比如麻石街是“老广”的集体回忆,为了保留它的初始面貌,同时为了兼顾下水道排污,微改造过程中是将麻石整块挖开,重新铺设管道后再铺上麻石。又如在对青砖墙的修缮,这些青砖大部分有百年历史,要将部分危房的青砖收集起来,再重新一砖一瓦堆砌上。此外,永庆坊范围内的雕花彩塑也均为原来保留,微改造时进行重新上色,让雕花彩塑保持色彩鲜艳。

麻石街、青砖墙、雕花彩塑这些都是广州历史街区的肌理,而它的文化传承则是街区活化的重要要素。永庆坊内近代名人故居众多,是街区文化传承的人文气息,如詹天佑故居、永庆一巷13号的李小龙祖居、李文田的书斋泰华楼;此外,“电影皇帝”张活游、新学先驱邓家仁邓家让兄弟、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陈少白也都在永庆坊周边生活过。“这都是永庆坊片区最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它的历史记忆。”荔湾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相关负责团队花了大量精力,将故居进行复原。

设计团队对祖居的修缮工作重点围绕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构件抢险排危,修补加固,对腐朽、残缺的木架构重修,对加建、复建等破坏传统风貌的部分进行整治。大厅里的雕花屏风间隔,则是根据原型重新手工打造而成。

微信图片_20200822092416.jpg

居民为大变样的恩宁路永庆坊感到欣喜 南都记者黎湛均摄

保留生活空间,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修旧如旧”、保护历史街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片区内生活的老居民改善生活空间。永庆坊一家商铺老板伍国强在这里开店几十年了,“以前这边可没有现在这样漂亮,周边都是烂房子,很脏很乱,马路、人行道也都是烂的,年轻人全都迁出去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家,但现在真的是大变样,设施设备都很齐全。”

恩宁路一带则计划打造成为老字号一条街。记者看到,翻新后的商户牌匾皆透露着复古的气息,除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美食商铺,也有西关传统打铜技艺的商铺。过去恩宁路存在的电线乱搭、内涝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配套设施已经完善。荔湾区文化商旅发展中心介绍说,未来会在“软文化”方面下功夫,注重引入文化相关的商户,在商铺定位上进行细化调整。

原来恩宁路的公共洗手间,空间局促、装修较为陈旧,仅能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在一期运营及二期改造过程中,永庆坊还启动了“最美洗手间”计划。改造之后,除能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具备良好的卫生条件外,还采用了代表地域文化属性的装饰风格。

以保护为改造前提的泮塘五约,保留的原住户较多。据荔湾区文化商旅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当初征收这里3.4万平方米地块,微改造之后,原来存在的电线乱拉乱搭的现象,内涝、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都一一改善解决,此外还新建了停车场和便民菜市场。

微信图片_20200822092409.jpg

广彩国家级传承人谭广辉展馆 南都记者黎湛均摄

打造非遗街区,注入新业态活化文化

旧城微改造不仅仅是对环境硬件进行提升、保护历史文化肌理,更要“传承”,这必须注入“新活力”——文化新业态。因此永庆坊旅游区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它同时是网红打卡地,在传承岭南文化元素、引进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文化创意元素,让文化、文物活起来,同时面向年轻人打造“好吃好玩好住”的消费地点。一位游客告诉南都记者:“永庆坊最吸引我的是这里的老街道,追寻一下复古的感觉,同时又有现代时尚的消费元素。”

荔湾区文化商旅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泮塘五约在招商方面整合了当地特色的一些内容,所以商家的准入门槛是比较高的,都是与非遗、与文化有关的比较有内涵的商铺。比如,三雕一彩一绣、广州木雕、岭南盆景、香道、茶道、还有藏古文化的商铺。”

而永庆坊商业化较泮塘更明显。一期项目的租户基本都是“复合式”企业,即不能用单一业态来定义的创新型企业,他们都既有体验,又有展示,也有课程培训,还有零售。运营方万科永庆坊项目工作人员说:“一期引入的更多是文创店,之后会陆续建设酒店以及大型商场,滨河段计划要加强夜经济,会邀请一些外国餐吧、驻唱歌手,灯光也会全面改造,晚上将会更加热闹,新的招商仍然是以西关文化为主的概念店,酒店、夜经济也会保持一致的风格。”

微信图片_20200822092456.jpg

萧笛制作技艺大师郭大强期盼的博物馆实现了 南都记者黎湛均摄

在永庆坊的入口处,有一家“三雕一彩一绣”传统工艺展示店铺。店员介绍说:“店内主要展示牙雕、玉雕、广彩等比较有特色的工艺品,主要是帮助大师推荐他们的作品并推广西关的文创产品,让大家了解传统工艺。”

萧笛制作技艺大师郭大强一直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萧笛博物馆,这一次赶上了政府大力支持非遗的这趟车,感到荣幸。8月22日开幕的非遗主题街区,进一步激活了老城区的传统文化活力。

广彩国家级传承人谭广辉的展馆正位于主题街区,他说:“开这样一家小展馆,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岭南广彩,以前我们的广彩就是在工厂里或小巷子里为人所知,现在我们的展览可以开办在大街上,尤其现在永庆坊已经成为4A景区,我们的传统工艺落户在4A景区也是得天独厚,拥有了很好的宣传场地,能更好的彰显广州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谈到,永庆坊文化街区,不大拆大建,用绣花功夫把旧城区影像的记忆留在年轻一代心中,并在心中扎根,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永庆坊如今办的如此红火,体现了广州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打卡

文旅融合打卡地还有哪些

永庆坊获得国家4A级景区,是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成果,也是广州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旅游新地标的体现,文旅融合让这些老街区、老文化“翻红”。

那么除了永庆坊景区,广州还有哪些文旅融合的新地标?

pic_848699

2020年8月15日,首届沙面公共艺术季发布会暨“岭南文化的创新和实践” 专家研讨会在沙面举行,市民在沙面公园的艺术装置里拍照留影。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沙面欧陆风情区

8月16日,“在一起——首届沙面公共艺术节”在广州沙面岛拉开帷幕,本次艺术节涵盖了国内外当代公共艺术名家室内室外作品展、“三雕一彩一绣”大师作品展、沙面风情摄影展以及沙面和周边富有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展览等。岛上近百座建筑与艺术较完整的保留了19世纪英法租界欧陆风情风貌,又被称为“欧洲建筑的博物馆”。去年到今年,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环境提升,提出分类型保护与活化利用街区内的建筑。规划建议沙面可重点发展高品质服务商业、旅游休闲等功能。

pic_805683

2019年4月24日,广州市越秀区新河浦,打卡新河浦,逵园。    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新河浦

8月17日发布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公示》显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计划用10个月时间来扩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陈列馆、原陈列馆重新装修布展、旧民居5号楼装修改造、室外广场提升改造、停车场提升改造等。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坐落于越秀区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这里除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还有逵园艺术馆和基督教东山堂也是得一提的特色景点,因此成为来穗旅游和本地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

pic_841933

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许鸿飞雕塑展

花都塱头村

7月28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官网公布的第二批11条广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在列。近年来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先后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楹联文化名村四个国字称号。村内约有380余座古建筑,包括祠堂、书院、更楼、民居和桥梁等,为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在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中有着独特性和唯一性。作为珠三角地区著名的“进士村”“乡贤故里”,塱头村具有完整综合的“耕读传家”文化体系。

黄埔古港

黄埔古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石基村,2017年被列入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之一,曾是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有“粤海第一关”之称。黄埔古港内至今还保存着古港口、古宗祠、古庙宇、古民居及名人故居等众多遗迹,是广府文化中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辉煌广府海贸史的见证。黄埔古港地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纪念展示区、古港公园区、栈道餐饮区及村头广场区,是集展示、传播、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型景区”。

采写:南都记者李宛真 实习生邹美含

摄影:南都记者黎湛均

编辑:赵安然,李宛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