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推出七夕“叹”非遗,四大非遗项目一次体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0-08-23 18:35

南都讯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王芳辉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千百年来与七夕有关的习俗一直在广东民间鲜活地传承至今。今年七夕节前夕,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节庆‘叹’非遗”——2020年七夕节系列活动:纤手巧思会七夕。

WechatIMG419.jpeg

米花

“纤手巧思会七夕”由四场非遗体验活动构成,分别是22号上午“七夕佳期见乞巧”——乞巧工艺品体验课、“纤手穿针出巧思”——广绣体验课;23号上午“鹊桥粤韵来相会”——粤剧体验课、“丹霞红豆系相思”——红豆饰品编制体验课。每场活动都由该非遗项目传承人亲自讲授并指导。

上述体验活动的精彩照片和视频资料,将会在广东省文化馆官网的“云赏非遗”专栏上进行展播,让更多的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分享节日的快乐。

秀智巧,米花广绣独具匠心

22日上午,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乞巧节”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朱小萍在省文化馆八楼,向前来体验的市民展示她创作的乞巧工艺品,为大家讲述乞巧的文化内涵和她的创作故事。此外,朱小萍还带领现场的小朋友及家长共同完成了传统乞巧工艺品——米花。

米花是最为传统的乞巧花品种,由手艺人筛选米粒,用砌花工具将米粒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以胶水为粘合剂,拼砌成花的形状。一朵小小的米花却要耗费大量时间,需要足够的耐心,承载着手工艺人的慧眼匠心。

WechatIMG421.jpeg

米花制作

说到乞巧节,就自然让人联想到古代女子跪拜织女星,乞求精巧女红技艺的情景。在广东地区,广绣历来是七夕摆巧的标配。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以其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22日上午,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雪珍和她的女儿黄健珊向观众分享了广绣文化,讲解和示范了广绣针法技巧,并指导现场观众完成工艺作品——红荔。

WechatIMG420.jpeg

广绣制作 

秀浪漫,南国红豆情寄相思

七夕除了乞求智巧,也是一个象征着美好情感的节日。“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过去人们用红豆寄托情谊。23日上午的红豆饰品编制体验课上,韶关市“丹霞红豆饰品制作”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红豆姐姐”王均慧讲起与红豆相关的故事来神采飞扬。

丹霞红豆色泽红润,又名相思豆,以其肖似心形的造型而闻名。王均慧在现场教授大家如何用红豆编制饰品。小小一颗红豆,经过精心编排,成为了一串别具风韵的首饰,是一份寄托着相思情谊的七夕礼物。

同一时间,被称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在省文化馆另一场地上演,为七夕这个浪漫的传统节日增添芬芳粤韵。现场观众欣赏了佛山粤剧传习所演员裴小明和梁妙彤表演的粤剧《花好月圆》经典爱情片段,穿戴粤剧服饰体验一秒穿越的感觉,并学习粤剧的经典动作:捧酒、敬酒、双上下袖等。这堂粤剧课,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浪漫感受。

据主办方介绍,七夕节“解码非遗”系列体验课程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热烈追捧。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向大众传播了广东非遗的多彩魅力。接下来,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还将继续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日深入挖掘广东传统文化底蕴,欢迎广大市民群众继续关注。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