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乡村教师中,第一代完成了离土、离乡、离农户身份与角色转变的乡村教师。”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西部教育发展论坛分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这样描述新生代乡村教师。
最近十年,她与北师大特岗教师评估团队一直关注着新生代的乡村教师尤其是特岗教师群体。
在郑新蓉看来,“过去乡村教师乡绅般的教育情怀,以及对家乡孩子前途负责的强烈使命感逐渐让位于陪伴儿童、绩效和教学任务。这一代乡村教师,完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由‘自在的教师生涯’到‘专业化教师发展’的转变。”
走出农村又反哺农村,扎根中西部22个省。该团队的调研报告还显示,特岗教师作为新一代乡村教师,女性比例高,多数有留守和流动儿童经历。超六成老师的职业认同度较高,但同时有近一半人表示自己“不太熟悉村庄”,且大多将子女送往外地接受教育。
相较于之前不同年代的乡村教师,他们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上有着显著差异,各种改革政策和城市化进程,与他们的成长、迁徙、就学经历相近,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城市化特质。
特岗教师女性比例高,多数有留守和流动儿童经历
在我国中西部的22个省份里,特岗教师构成了乡村教师最主体的部分。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据介绍,21世纪初,为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急速补充农村教师的新举措,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三支一扶计划”等。
“2006年推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是一系列举措中规模最大、见效最快、影响人群最多的一项政策。”郑新蓉说,据教育部统计,特岗计划在中西部学校招聘的老师目前保守估计95万人。
绝大多数特岗教师是在乡镇及以下的学校任教,任职学段以小学、初中为主。
在郑新蓉看来,这批人同质性较高:他们超八成都出生于1980年后的多子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乡村,以农村户籍为主,其中女性比例很高。
14岁以前他们基本生活在农村,由于父母打工和学校撤并,多数人曾有留守和流动儿童经历,相当一部分人也有在城市打工的经历。毕业院校通常是本省普通院校或普通师范,六成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成为大专毕业生,也有极少数是研究生。
“喜欢当教师”是主要入职动机,特岗教师还面临婚恋压力
偏远、小规模学校师资不足,教学任务便成了特岗教师的首要压力,经济负担和晋升职称紧随其后。
南都记者关注到,因为“乡村青年人少,交通不方便,接触到同龄人群体的机会不多”,特岗教师群体还面临着个人婚恋方面的压力。
从入职原因来看,“喜欢当教师”是其首要动机,有37%的老师是“为了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此外,“工作地点离家近”、“家里人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转为正式教师”也排在前列。“特岗计划一个最大的利好就是工作三年后不出意外就可以转正。”郑新蓉解释。
在职业认同上,近70%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师是牺牲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工作”,有九成人认同“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职业”,同时,也有近80%的教师不太认同“教师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一般社会职业”。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尽管对教师行业看得很清楚,有六成的人还是会推荐亲师弟师妹报考特岗老师。” 郑新蓉说。
据她介绍,特岗教师所教班级中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成绩较差学生较多,四成班级存在纪律问题。“可想而知他们面临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困境是城市甚至县城的教师所不能比拟的。”
当教学遇到问题时,他们最常用的解决方式是请教本校有经验的教师,还有近7成教师会选择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和同辈群体交流等。
此外,调研报告还显示,对工作一至三年的特岗教师群体来说,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课堂管理经验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学校教学条件差、教学基本功欠缺、教学理论知识匮乏等,有些还有语言沟通的障碍。
近一半人表示“不熟悉村庄”,乡村教师城市化特征明显
具有较为明显的城市化特征也是这批新生代教师独有的特点。
“过去我们常常听到说‘我在我妈的学校里长大’,这样的情形已经没有了。”郑新蓉介绍,她接触的乡村女教师通常会在哺乳期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到了孩子要入早教机构的时候,就会陆续把孩子送出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
郑新蓉认为,这体现了乡村教师趋向城市的态度和行为,除了子女教育,还表现在居住地点、择偶与婚恋、网络消费、教育教学等方面。
在地域融入方面,有接近50%的人表示“除了学校,不熟悉村庄”。在“和同事的归属感”方面,有四分之一的人觉得“不属于他们”。此外,选择“我在学校感觉很孤独”的老师也有一定的比例。
但同时,也有30%以上的老师选择“在这里再待十年我也愿意”。认为“我感到有责任为这里做点事”、“我知道这里最需要什么”“在乡村学校任教,我如鱼得水”的教师比例也较高。
在郑新蓉看来,特岗教师是第一代完成离土、离乡、离农户身份与角色转变的乡村教师。相较于之前不同年代的乡村教师,他们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上有着显著差异,各种改革政策和城市化进程,与他们的成长、迁徙、就学经历相近,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城市化特质。
“这一代乡村教师,完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由‘自在的教师生涯’到‘专业化教师发展’的转变。乡村教师乡绅般的教育情怀,以及对家乡孩子前途负责的强烈使命感逐渐让位于陪伴儿童、绩效和教学任务。”郑新蓉说。
实习生王凡 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