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烨彤 贾苒)当下,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手一部手机,几乎时刻在线联网。说到阅读,我们面临太多选择,又该如何选择?读诗还是读史?读小说还是读新闻?读网络文学还是纸质书?如何倡导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这都是许多人面临的问题。
2020年8月23日晚,“南国书香,花都芬芳——‘当下的阅读’四人谈”读书会活动在广州市花都区24小时书店公益读写园(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花都24小时书店分会场)举行。
报界的资深新闻人邹高翔,出版界的编辑兼作家王晓娜,著名网络作家冰可人和花都读书会负责人江永强就当下的社会阅读情况进行了交流探讨。
本次活动花都文明办、花都区图书馆、花都读书会、花都24小时书店主办,广州图书馆、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协办。20多名书友在现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还在网上进行了直播,100多人次观看了直播。
活动开始前,本次活动主持人江永强介绍了本次活动来宾和2020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活动信息,随后结合广州公益阅读以及花都读书会近年推广全民阅读的情况。
江永强指出当下的阅读正越来越好。因为几年前他在花都区几乎没有相关读书会的活动,也没有组织和团体用心用情用力去推广,当地人们的阅读更多的是处在“自发”的私阅读。但随着花都读书会和花都区其他读书会的涌现,还有花都图书馆的系列读书活动的丰富,花都地区人们读书多了组织、平台和热情。江永强指出,当下,国家十分重视全面阅读,倡导全民阅读第七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5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州公益阅读和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的指导和扶持下,花都读书会由最初的几个读者,发展到如今近200会员;由最初开展读书会还要“拉读者”参加,到出台“报名限制人数”报满仍有读者不断请求参与,整体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花都区也第一次有了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的分会场,花都的读者在家门口就可以参加读书会,逛书展。同时作为花都24小时书店执行经理的江永强,为更好地推广阅读,让读者更珍稀爱护书籍,本次羊城书展期间,他创新推出了“期间销售的书籍,只要在4个月内读完,并保存较好,则可以以最高5折的原价回收”的措施。他介绍,本次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全市60家实体书店参与了优惠接力,给予全场8折优惠,那意味着读者只需要3折的价格就可以购买阅读完一本新书,受到了许多读者的欢迎。
接着,知名网络作家冰可人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故事,并介绍了自己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经历。冰可人原名王敏,是河南省人,现居广州。她是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广东长篇报告文学创作签约作家。
冰可人谈到自己也是从普通家庭长大,小时候家里没啥藏书,读到中学,才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后来喜欢上了网络小说,冰可人还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特点,她指出网络文学并不是一味的全都是长篇小说,也有许多精而短的现实题材,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互联网为媒介的依托,所以网络小说的读者的覆盖面很广,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有,穿越、青春、玄幻、都市、女性等题材都有。就哪些网络小说值得阅读,冰可人特别推荐了自己喜欢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庆余年》《诡秘之主》等当红网络小说。她指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非常有历史性和思想性,较好地反应了朝代的特点,而《庆余年》《诡秘之主》创作出全新的世界观,作者更是文字功底深厚,给人思考和启发,是她非常崇拜的几位作家。
冰可人也谈到自己的网络文学创作。她在2008年还在读大学时开始网络小说的写作,从事文学创作十余年,创作逾2000万字,参与多部电视剧电影游戏相关剧本创作,且有多部短篇发表于期刊各类杂志,已出版上市长篇小说《落地请说我爱你》等六部,短篇合集一部。其中,《落地请说我爱你》一经上市,销量达当当网青春文学类前十。2019年创作以民航交通枢纽为背景的现实类型题材《女机长》先后获得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扶持基金、上海中宣部和阅文集团举办的第四届现实题材网络征文大赛优胜奖。目前她正在创作传统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背景的现实类型题材《陈念娣的原生家庭》和现实题材《女检察官》。
邹高翔老师分享了自己作为“报人”,对当下的阅读的认知。
邹高翔老师是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新闻、文艺、理论、评论等作品丰富,著有《法眼新闻》、《行止由心》。
邹高翔老师首先谈到当下是网络时代,人们的许多阅读都通过手机,纸质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但是,网络阅读和其他电子设备的阅读,不能取代纸质阅读。因为纸质阅读有一种仪式感,翻开书页的感觉和重复回看的感觉是无法取代的。
邹高翔老师也从新闻人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许多网络文学作品发表容易,几乎不经编辑,文字质量也是无法保障,比起传统媒体的报刊和书籍,纸质书刊都经过精心编辑和装帧,不但精美,还可以保存收藏,所纸质书刊的阅读更为珍贵。
邹高翔老师也谈到当下网络阅读的一些优点。他大学毕业后就从事媒体工作,做过多年的记者和编辑,见证过传统报刊的辉煌和当下受到网络的冲击。他指出,过去的报纸,有的出版过200多版一斤多重,如今大多数只剩下十几个版。过去的阅读版面,曾经有七八个版面,但是如今几乎消失。许多内容转移到了网络上的网站、app客户端等。人们的阅读更多地转移了这些网络终端上。而自己作为媒体人,也尝试开了做媒体号,一些文章也获得过几十万的阅读量,这也是传统纸质媒体难以做到的。邹高翔老师同时指出,也正因为如今传统报刊媒体的版面少,版面内容会更加少而精,能在报刊发表文章显得更加珍贵。
出版界的编辑兼作家王晓娜老师谈了自己对当下的阅读的看法。
王晓娜老师是河南巩义人,现居广州。她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秦牧创作研究会会员,《华夏》杂志特约编审,《作品》杂志签约评论家。评论、小说、散文和诗歌均有涉猎,以评论为主,作品散见《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华夏》《作品》《时代文学》《战士文艺》等。目前供职于羊城晚报出版社。
她首先谈到自己的阅读经历。她祖父是校长,父亲曾当过语文老师,因此家里有不少藏书。她自小喜欢安静,喜欢靠在老家小院里那棵高大的枣树下看书,在小学阶段便囫囵吞枣地读了爸爸和叔叔用过的中学语文课文和大量文学名著。当时读的时候图的是新鲜,图书中的故事有趣、好玩儿,大多内容都“不求甚解”,但随着积累和熏陶,她发现,阅读的养料已经一点点化为自己的骨肉和血液,滋养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丰盈了自己的生命,正如当下非常流行的“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一样。但家里的藏书再多,可读的种类也非常有限,不像现在那么丰富多样。当下的小朋友们可以有大量的书籍阅读,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她指出,15岁以前,青少年应该大量地阅读,至于是否读懂并不是最重要的。小时候读过的好作品,往往令我们受益终生。大量的阅读能够涵养一个人的气质,让一个人更自信更美丽。来自杜甫故乡的她以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例,探讨读书的诸多益处,认为“下笔如有神”必少不了“读书破万卷”,但我们“读书破万卷”并不仅仅是为了“下笔如有神”,应改变阅读的功利心态,将读书当作无功利的事情去做,自然会收获最大的功利,受到意想不到的馈赠。阅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让生命更丰盈,更懂得善待他人和自己。
作为出版社编辑,王晓娜老师特别指出,当下的书籍质量也的确是参差不齐的,不管是传统文学作品还是网络文学作品,都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精品比较少。而她最为看重的,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她认为,当下中国的作家并不缺乏讲故事的技巧和能力,缺的是作品的思想性。她特别提到文学作品中时间的问题,她说许多小说创作就是作家对时间的操控,小说的艺术其实就是时间的艺术。另外,她指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需要融合,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品,从这几年出现的由网络文本改编的爆款电视剧足可窥见端倪,比如《欢乐颂》《都挺好》《三十而已》等,都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等有所关注和探讨,值得推荐。她还特别推荐了知名女作家艾云今年7月刚刚出版的《那曾见的鲜活眼眉与骨肉》一书,介绍该散文集反映了作家艾云近几年的思考和文学成就,很有思想性。她还现场朗读了她就该书写的评论文章《在时间的风中,摹状灵魂的底纹》中的几个片段,该文新鲜发表在当天的《南方都市报》大家版块(连接网址https://m.sohu.com/a/414480362_161795:)
互动环节,有读者提到网络文学与新媒体的创作发表以及阅读利弊的问题。
邹高翔老师指出,网络容纳海量信息,不等于发表在网络上的公共文化作品,篇幅没有节制。比如机构媒体公号的文章,一般每篇不超过2500字,否则就会有“阅读障碍”。自媒体平台想发表就可以发表,篇幅多少没人干涉,但也要考虑受众的感受和传播效果。
王晓娜老师则指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有好作品和差作品,建议还是多读经典,谨慎选择网络作品。
对读者“如何应对被读者催更”的问题,冰可人老师谈到,网络文学依托于互联网,所以跟读者的互动性较强,自己曾经经常被读者粉丝“催更”,开始时也是一被催,那是一种被认可的喜悦感觉,即使半夜也马上加班加点去创作,满足读者的需要。可是时间一长,导致偏头痛,身体健康状况不理想,于是也逐步改变创作的状态,更好的规划自己写作时间,固定一个时间段去更新去,保持在日更4000字左右,身体也慢慢恢复了健康,创作更多精而有深度的小说,同时也可以让读者保持一个更加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次活动给到场的每位读者都赠送了邹高翔老师的《法眼新闻》、《行止由心》和王晓娜老师责编的书籍。几位嘉宾活动后还热情地回答了读者们其他问题,邹高翔老师还热情地为书友们在其作品上签名留言。
最后,读者书友们与几位嘉宾一起合影留念。
编辑: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