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位于深圳市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区交界处,街心以“界碑石”为界,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8月26日,南方都市报主办的“深爱40,我圳好看”40小时不间断直播,选取了中英街作为直播地点,在傍晚走进中英街,随着镜头在当地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非遗鱼灯舞传承人、当地居民的带领下,向市民全方位展示中英街的历史故事、文化沉淀。
80年代被称为黄金街
走进中英街,历史的沧桑感和现代的繁华感扑面而来。“警世亭因悬挂着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警世钟而得名。”8月26日,南都直播镜头随着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文物部部长方剑辉,首先来到游客必拍照打卡的警示钟前。警世钟上面刻着清朝与英国签署的《南京条约》和《展拓界址条约》,时刻提醒着后来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如果说警世钟敲响的是一段屈辱史的记忆,那么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铭记整个中英街历史的记忆。走进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陈旧的展品、黑白斑驳的旧照、还原旧的场景,在方剑辉的解说下,仿佛亲历中英街的变迁与发展。
在中英街博物馆四楼展馆,我们看到很多改革开放初期倍受市民游客追捧的“明星”店铺招牌,通过昔日繁荣照片可以全面了解改革开放后中英街的发展,了解这条小街是如何日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购物天堂”。
站在一张摩肩擦踵、人头攒动的照片前,通过一组数据,方剑辉形象地介绍了当时中英街的繁荣程度:“这条长不过250米、宽不到4米的小街,一个人走时不到5分钟走完,但在80年代,要想走完需要2个小时。”她逗趣地表示,当时人们对中英街充满好奇,来到这这家店要看看、那家店要看看。据了解,当时到中英街日接待流量最多一天达10万人,被称为“人山人海,日进斗金”的黄金街。
据了解,1984年,中方一侧的中英街店铺营业已突破亿元大关,1988年突破15亿,商业发展十分迅速。而如今的中英街也沿袭昔日购物胜地的名号,仍有不少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购物,在博物馆中展示的当时热门商品仍然是人们购物首选,如念慈庵、整肠丸、蓝罐曲奇等。
传承人现场展示渔村文化瑰宝鱼灯舞
中英街闻名遐尔的历史文化里,除了一街两制,还有传统文化,最有名最好看的要数中英街沙栏吓村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沙头角鱼灯舞》。“我们的鱼灯舞是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我们当地人都很喜欢。”当地原住民李先生表达了鱼灯舞对当地人们的意义。
深圳还是小渔村的时候,村民依靠打鱼为生,转化为艺术文化就成了“鱼灯舞”。早在三百多年前,盐田区沙栏吓村的吴氏祖先就借鉴鱼在水里游的动作,制作纸质鱼灯,以舞动鱼灯为祭神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沙栏吓村内建立了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是深圳市首个以国家级非遗命名的博物馆,也是盐田区第一家社区博物馆,位于中英街内沙头角鱼灯舞广场旁沙栏吓办公楼二楼。
本次直播,南都记者也邀请了鱼灯舞国家级传承人吴观球带我们游览鱼灯舞博物馆。据吴观球介绍,馆内陈列了上千件藏品,有鱼灯舞雕塑、旧器具、农具、老相片、旧文献等实体藏品。此外,该馆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光电的结合,运用场景复原以及场景模拟等方式,向人们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示沙栏吓村的历史以及鱼灯舞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轨迹。
在粗略游览了鱼灯舞博物馆后,吴观球兴致渐高,热情地邀请记者到鱼灯舞排练馆,亲自展示鱼灯舞。在众多栩栩如生的鱼灯中,他挑选了一条黑红相混的“鱼”,“放好手指的位置,鱼灯的舞动就可以随着手灵活扭摆。”“铲沙”、“窜水”、“飞跃”动作一气呵成,吴观球行云流水地展示起来,近距离让广大观众看到,单个鱼灯的舞动也可以如此灵动。
扫码观看“深爱40 我圳好看”南都40小时大直播
https://m.mp.oeeee.com/live/3402_91770e7a473eb376.html?layer=2
双击进入“深爱40,我圳好看”40小时不间断直播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摄影:黄铭涛
编辑: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