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与“姿态”展览亮相嘉德艺术中心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8-26 11:18

由嘉德艺术中心和璞瑄酒店共同主办的“千姿百态”展览于8月25日下午在嘉德艺术中心开幕。

“千百”是嘉德艺术中心“千姿百态”大型艺术展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仇德树、谷文达、史金淞三位艺术家组成。“千百”不仅是从“千姿百态”中得以化出,有极其多样的意思,而且“千”还是中国传统中的空间概念,“百”则是时间概念,古人有“百刻制”之说。是故,“千百”就是“时空”、“宇宙”的意涵。

“姿态”是嘉德艺术中心“千姿百态”大型艺术展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由23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组成。“姿态”的名称不仅是从“千姿百态”中得以化出,还有极其丰富的意味,众生万象在天地间以不同“姿态”生长,中国水墨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东方精神与西方逻辑均在此碰撞融合。

千百中的三位大师

仇德树从传统中来,深谙其中的各种程式与套路,但改革开放之后的“思想解放”,催发了他变革创新的心底豪情。于是,他以“实验”为宗旨、以“裂变”为手段,利用宣纸媒材的渗水性、透明性以及柔韧性,用一整套有别于传统水墨的语言体系,营造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裂变之美”,而且也以艺术性的方式来喻指“裂变中的时代”与“裂变中的文化”。2000年以后,仇德树有意识地从之前的抽象实践向传统“回归”,以“裂变”的方式来重塑“山水”。事实是所谓的“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之中,而是不忘初心的返璞归真,即回到中国的文化价值与文化身份本身。正如此次参展作品所展现的那样,“裂变”不再是某种的语言或者某种的观念,而是从内涵到形式、从语言到方式的整体性“裂变”,既将源自“裂变”的永恒变化转化为山水的意境本质,又因势利导地营造出灵动活跃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1.png

(《裂变-山水思危》仇德树)

谷文达,公认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人物”,在1987年旅居海外之后,他的艺术亦被归为“后现代与后殖民时代的国际主义”,成为超越民族传统的国际观与多元文化的创新者。。90年代开始的“联合国”系列是谷文达艺术创作之核心,虽然充满了种种争议,但艺术家始终认为“只有人体材料,才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来自全球400万人的头发捐献,本身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艺术史事件,而本次展览所展出的《基因项链》、《绿宫》,更是其中极具冲击力的部分,正如谷文达所说的那样,“人的头发可以作为政治、文化、种族和性别观念的表述,我试图把世界上所有人联合起来。让不同的文化进入我的作品”。此外,独幅水墨作品以及文献手稿的展出,也力图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轨迹以及在语言方式上的多样化。

图片2.png

(《遗失的王朝》谷文达)

而史金淞有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鬼才”之誉,一方面他总在挑战旧有的文化体系并试图加以重构,一方面又敏感地选择介入的角度与方式并在“借力打力”之中卸载负重与对立。史金淞乐于尝试各种艺术项目,强调即兴性的创作和剧场性的场景,使艺术家的身体与思想得以徜徉其间而无所阻隔。

本次参展的三件作品,分别为《144.58牛.米》、《那边》与《移动桃花源》,虽然作品或者作品的局部以项目的形态曾经出现在其他展览之中,但是史金淞仍根据现有的展览空间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如《那边》,是以物质性来喻指精神性的刻意而为,借助现场的开放性表演保留了过程中的痕迹。沉浸其中的观众感受到的绝非是木炭以及动物骨骼在地板上堆积与摩擦之后的所谓类似中国水墨画的美感,而是灰烬之后的苍凉,以及如宇宙级体量庞大的改变、破坏、毁灭与陨落。

图片3.png

(《那边2020》史金淞)

“姿态”中的23位年轻艺术家

与“千百”相比,“姿态”的参展艺术家们更加年轻化,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前辈们年轻时所经历的苦难、坎坷与封闭完全不同。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的开放年代,他们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对东西方艺术都有深入、系统的研习和探索。但他们不囿于学院和传统的束缚,在前辈和师长们艺术探索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艺术视角、态度、智力和实践,努力创造和延续中国传统艺术的新可能和新价值。崭新独立的个体,角度独特的探索试验,面貌多样的艺术成就,我们很难再以简单清晰的定义来概括归纳他们。也许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不囿于传统,不安于现状,难以简单定义,拥有无限可能。

XF2468.JPG

(作者:程保忠)

两相对比,从展出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历经苦难的“千百”的前辈们已经超脱自我,透过自己看到了更加深邃的时空,更加倾向于对“人类”“宇宙”这类宏大主题的终极关照,透过他们的作品我学会“看世界”。而“姿态”的年轻艺术家们则更加专注于自我关注和自我表达,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究,作品更加强调作为独立个体的不同。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学会“看自己”。

XF2403.JPG

(作者:郭子龙)

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70余件,从作品形态上可大致分为架上绘画和器物雕塑两大类型。虽然在作品形态上明显地保留着传统艺术创作的“面貌”,不似装置作品那么具有“先锋性”,但其实每一件作品都隐含着艺术家们探索新可能、留下视觉证据的野心。

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们正试图将雕塑的体量感和崇高性应用到日用器物的制作当中,又或者反过来,他们将普通的日用器造出了雕塑的静穆和纯粹。有的艺术家似乎走的更远,不同品类间气质的借鉴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探索之心,器物已非器,所谓有容乃大,艺术家的心有多大,器物的空间就有多大吧。所造之物,终归于心。

展览于8月26日至9月19日期间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

 南都记者 黄茜 实习生 杨成林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