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猪婆山崛起大学城,新湖全链条保障中大深圳校区顺利开学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资讯
综合2020-08-27 00:41

敢想敢干的特区“拓荒牛”能创造怎样的奇迹?

2017年9月,17天时间完成113户私宅签约,20天100%腾空交房;2018年5月18日,雅盛工业园成功签约;2018年6月12日项目建设工程开工;2018年7月27日,中大项目土地整备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最后时间节点;2019年8月21日,深圳校区建设项目召开首批交付项目竣工验收大会;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迎来首批师生入驻。

4.jpg

一张白纸上,摩画出一所高起点的大学;仅仅3年时间,蓝图就变成了现实。

5_meitu_1.jpg

这所大学,位于深圳最北部的一个偏远的新湖街道,与东莞黄江接壤,是原光明国营农场的所在地。在龙大高速未开通之前,市民“进一趟城”,要2个多小时。长期居住在新羌社区的市民,都记得公常路上远远飘来的牛粪味道。

短短数年间,这个原先杂草密布、荒凉偏僻的猪婆山周边,杂乱无章的建筑被整备拆除,崛起了一栋栋教学楼和学生宿舍,随着首批师生的入驻,充满了欢声笑语。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曾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成为支撑引领深圳乃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辐射港澳及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看往昔思来路。作为承担该项目土地整备的主战场以及属地街道,新湖街道新一代“拓荒牛”以饱满的干事热情创造了一个个“新湖奇迹”。

查违土整大比武,土地整备“新湖模式”的探索实践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选址光明,新湖街道最直接受益,但论起项目落地建设,困难不小。

土地整备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据了解,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跨楼村、新羌两大社区。该项目有 350 万平方米用地、近 400 栋建筑物的整备任务, 包括 8 个工业园、2 个居民区和 120 户私宅,土地权属和物业类型复杂,其中一期用地规模为 150.82 万平方米。

如何破题?以执法拆违“打头炮”,“查违土整大比武,拓展空间保发展”迅速在新湖街道推开。同时,在前期充分摸底基础上,出台了《新湖办事处“中大项目”土地整备攻坚工作方案》,在指挥部一线实行“大兵团作战”,举全办事处之力,全力以赴推进“中大项目”的土地整备。

7.jpg

在指挥部成立青年干部训练营,把街道最优秀的年轻干部集合在一起。新湖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各带一队,迅速在指挥部建立起一个综合协调组、五个协商谈判组、一个迁坟工作组、一个执法清拆组和三个非住宅类整备组。每组均由“街道处级干部+土整工作人员+部门科头+专业人员+法律顾问”组成,选将、组队、明确任务……“大兵团”在短短三天时间内迅速组建,投入战斗。

以雅盛工业园片区为例,需拆除建筑物41万平方米,内含三个工业区,共涉及24处永久性建筑物,涉及员工6000多人,是土地整备中牵涉面最广、体量最大、难度最高的。对此,新湖街道充分发挥“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的攻坚精神,将雅盛工业园列为中山大学·深圳项目的重点攻坚目标,谈判工作与清拆准备工作同步进行。“当时,区里下了死命令,要求30天内拆完整个工业园,还要完成清运,压力很大。”清拆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高峰期,最多有两千多台机械同时作业,光清运建筑垃圾就有17000车次,最后7支施工队密切配合,通过剥橘子的方式,摆开大圆一圈一圈拆,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至此,中大项目建设用地全部清场完毕,顺利移交给建设方。

10.jpg

从“星星之火”到“党建联盟”,党建引领不断升级

“中大来了,将来我们的孩子,是跟这些大学生、博士、教授一起玩,当地的人口素质也会发生变化,这个我们要无条件支持,说服所有的侨民同意(签约)。”说这话的是新羌社区党委书记朱广保。

新羌社区是典型的原关外社区,市民大多以宗族姓氏、村落为主线,独特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非常重要。“市民找社区解决问题是因为相信社区,在这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市民与党委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朱广保说,正是前期工作与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续的土地整备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像朱广保这样带头冲锋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依托这群基层中坚力量,才创造了新湖土整的一个个时间奇迹。据统计,中大项目累计签订搬迁协议273份,开展谈判3000余次,协调部门单位近1000次。各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星星之火”,成为重大项目落地的“希望之光”,直到往后的三年,新湖街道作为科学城的核心承载区,党建引领+重大项目+干部培养的“新湖模式”,一级带领一级开展大兵团作战,让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辖区。

“一方面侨民成就了中大,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整备让侨民融入了特区。”说起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土整工作,新湖街道侨联负责人感慨颇多,看着这片荒僻之地逐渐形成大学的雏形,他们倍感骄傲。

2020年7月20日,光明科学城党建联正式成立,由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域内的机关、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发起。新湖街道、圳美工业园区成为成员单位,并主动提供阵地供联盟使用,继续打造党建引领的“精彩样本”升级版,让鲜红的党旗始终在光明科学城高高飘扬。

全链条服务中大师生,吸引高端科教资源向新湖聚集

土地整备工作结束后,校区进入施工阶段,与此同时,地铁六号线和公常路下穿隧道也进场作业。每天进进出出的作业车达4000余千辆。如何科学管理数量庞大的作业车辆,确保道路整洁、安全,是摆在新湖街道的另一道难题。

“我们建立起了各大工地指挥系统,全时段保持指挥畅通。”据新湖综合执法队负责人介绍,“每周联合交警部门开展猎虎行动,对不符合作业规范、超速行驶的车辆进行执法查处,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8月24日,位于光明区公常路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热闹非凡,路边彩旗迎风招展,数十台大巴往来广深之间,首批五个学院学生陆续进驻,连续两日将有超过3000名师生报到。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新湖街道做足了“功课”。今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新湖街道统筹谋划、逆势而上,作出“大干100天、打赢四大战役”的工作部署,统筹组织万余人参加“大会战”,着力推动全域景观提升、城市空间拓展、营商环境优化、治理能力提升“四大战役”,高标准完成了全域景提升60个项目,同时完成13个城中村综合治理,建成51个街区公园,完成“公厕革命”,为中大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6.jpg

过往岁月,皆为序章;点滴付出,皆是心血。新湖街道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大深圳校区建设成果。新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禹明表示,新湖全力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目前已协助调处因校园建设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上千宗。近期,联合光明公安分局,对校区及其周边开展为期3个月的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包括社会治安、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安全生产、劳资纠纷、食品安全、扫黄打非等联合执法事项,全力为中大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据了解,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29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医、工、文、理”四大学科组团及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生活组团等配套建筑。同是带有中山大学基因的项目,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已于2018年开业,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也将于9月开学,高端科教资源正在向新湖街道聚集。

8.jpg

“从幼儿园读到博士,毕业后到我们的科研机构工作,然后在光明中心区生活、结婚、生子……”圳美社区党委书记梁福才如是畅想。未来,围绕新湖街道的两所大学和大科学装置群、中心区,或形成学习——就业——生活的生活链条。

13.jpg

这种畅想背后正是光明科学城大规划的缩影。可以看到,在“双区叠加”的时代机遇下,光明科学城的蓝图已经绘就。而位于装置集聚区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则被赋予了——加强院校在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方面作用的使命。换言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自出生起就烙印了“科学城底色”。

12.jpg

按照中大深圳校区建设规划,未来深圳校区学生规模将近2万人。新湖街道党工委书记褚宏表示,做好中大深圳校区师生的服务工作非常关键。新湖街道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从做好校园周边综合整治工作、高规格推进新湖全域景观建设、持续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着手,整合辖区优质资源和服务,全力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城市配套和商业业态,帮助青年学生、专家学者尽快融入新湖、融入科学城。

16.jpg

3500x1167_5f4671959bc5b.jpg

1920x1080_5f467195389d8.jpg


统筹/文:陈蓉,杨政璋,姚礼文

编辑:李艺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