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二次感染为个别现象,勿用异样眼光看待康复者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0-08-27 16:27

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冯芸清 8月27日,62岁的老刘终于等到康复出院的这一天,他不仅经历了新冠肺炎感染,而且使用体外膜肺(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150天,成为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时间最长的一例。 

WechatIMG15.jpg

钟南山院士探望老刘。广医一院供图

当天,广州市新闻办举行111天ECMO新冠患者出院慰问活动,钟南山院士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向媒体介绍了该患者治疗情况。 

WechatIMG59.jpg


肥胖+危重+新冠,呼吸机与ECMO一起上 

1月底,从武汉探亲返粤的老刘因发热并伴有乏力、咳嗽、胸闷,结合有流行病学史,很快就被确诊为新冠患者,并被转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由于老刘病情急转直下,即使给予积极无创辅助通气,呼吸衰竭仍进行性恶化。  

2月3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黎毅敏教授、刘晓青主任应邀对老刘进行了会诊,考虑到当时他的病情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建议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并由刘冬冬医生和余裕恒医生将老刘转运到了钟南山院士团队所在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当时我们知道这个病人治疗上会很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老刘的主管医生刘学松说,最让他们犯愁的是,老刘身高不到1米69,体重却足足95公斤,BMI33.3(亚洲人正常BMI值为18.5-24.9),已经属于病理性肥胖的范畴,根据以往经验,病理性肥胖危重症患者救治难度非常大,因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通气的死亡率更是高出其他患者好几倍,而老刘同时又是一位新冠病毒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任务异常艰巨! 

不仅异常肥胖,老刘还合并有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基础疾病,从起病到转运至广医一院病程已超过二十天,转入该院ICU后即使给予积极的器官功能支持及保护(如肺保护通气、充分镇静镇痛肌松治疗等),氧合没有预期的改善,二氧化碳仍在进行性升高,病情继续恶化。 

2月9日,ICU科主任刘晓青组织MDT团队讨论后决定:立即行体外膜肺支持! “因为脓毒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当时他全身已经出现浮肿,再加上本身就肥胖,给我们的操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刘冬冬说,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面罩已经蒙上了一层水雾,医疗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终于顺利建立生命支持管道,晚上11点多,ECMO开始运转,有了“魔肺”的支持,老刘的外周血氧饱和度首次达到100%。 

做了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上了ECMO,看似得到了“双保险”,可以暂时帮老刘保命,为治疗争取到了“时间窗”,但谁都没有料到,更大的凶险还在后面…… 

持续出血堵住生命通道,医护团队另辟蹊径 

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对尚无特效药的新型冠状病毒,医生开始了异常艰难的治疗过程,“我们要考虑怎样才能帮他度过危险期,快速撤离ECMO,这才是重点。”刘学松医生说,由于老刘情况太“特殊”了,心肺功能均有问题,更危险的是并发房颤、交替出现心率减慢,常常把医生护士们吓得一身冷汗,“我们采取特医+特护策略,24小时都会有医生和护士同时守着他。”即使在深夜,医生都会轮番守在床边,一守就是一夜,时刻盯紧老刘的监护仪器,不敢合眼。

WechatIMG61.jpg

 

尽管医护人员都非常精心地守着老刘,但是由于病理性肥胖的ARDS患者没有公认的治疗流程或者可以参考的治疗方案,他又遇到了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不仅引起严重的肺部感染,而且对凝血系统造成很大的打击,在这种双重打击之下,老刘成了广医一院ICU里“最难啃的骨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在跟出血作斗争。”刘冬冬说。 

凶猛的病毒在强烈攻击老刘的出凝血系统,导致他的鼻腔、口腔、气道、尿道都在出血,“他整个人都非常脆弱,甚至脚跟轻轻碰一下床边都会出血。”刘冬冬说,他们要一边想方设法给他止血,以防出血增加感染的风险,一边又要兼顾正在支持他生命运转的ECMO,“如果我们拼命止血,这边血止住了,但那边ECMO上形成血栓,膜肺就废掉了,甚至会危及生命。”对于老刘的治疗方案,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才能寻找到“止血与防血栓”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成为这场拉锯战的关键之一。 

“印象最深的是刘主任提出的‘三干’原则,干净干爽干洁。”刘学松医生说,老刘的鼻腔、口腔不仅有积血,而且还有大量的分泌物,如果采取压迫止血,则很有可能长时间积血导致感染,刘晓青主任要求医生护士们“看准时机随时引流积血及分泌物”,还要保持他的清洁干净,护士们只能用棉签小心翼翼地帮助他止血,再将血块一点一点“蘸”出来,然后清理干净,“虽然他到处出血,但是我们护士都尽可能保证他的干净整洁,这也减少了他局部感染的风险。”护长陈丽花说。 

眼看老刘的气管插管已经超过两个月,再加上他的鼻腔非常脆弱,需要考虑为他“更换人工通气通道”。然而,原本最可靠的气管切开建立人工通气通道却因老刘的持续出血而无法维持,只能选择经口气管插管,甚至因为鼻腔粘膜严重肿胀,胃管都必须经口建立,“尽管这不是最佳的选择,但却是最后一条路。”经口气管插管建立之后,气道管理面临重重困难,为了保住这两条生命管道,医护团队每一项操作都谨小慎微。 

多次试撤机,惊心动魄摆脱相伴111天的“魔肺” 

挺过了最初“黑暗”的三个月,老刘的病情终于有好转的迹象。医生护士每次去查房,都会跟他聊聊天、抚摸一下他的脸、握一握他的手,给他精神上的鼓励。 

随着肌松药、镇静药的逐渐减量,老刘逐渐恢复了意识,能够跟医生护士有眼神的交流,透露出强烈的求生欲望,ECMO撤机有望了!但是,刘晓青主任他们却不敢贸然进行,“不能急,一急就会出问题。”经历过非典、禽流感、MERS等重大呼吸道疾病救治的刘晓青主任,锻造了淡定从容、处变不惊的性格,她要求医护团队继续不间断守住老刘,进入“试撤机”阶段。 

“我们将ECMO支持力度一点一点向下微调,让患者逐步适应没有ECMO的状态。”刘学松医生说。  

5月29日,在ECMO支持111天后,终于顺利为老刘撤下了“魔肺”。又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老刘病情一直向好发展,7月2日,150天的气管插管终于等到了拔除的那一刻,“虽然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还是不敢放松警惕,拔管又是一次考验。”拔除气管插管之后,老刘很清晰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他终于可以讲话了。 

钟南山:二次感染为个别现象,勿用异样眼光看待康复者 

目前,老刘是全球ECMO支持时间最长并成功撤机的新冠肺炎患者。刘晓青说,保命已经是最基础的要求,更要为患者的未来着想,“不仅要让他们活着,更要有质量的活着,这才是一名合格的重症医生。” 

WechatIMG60.jpg


钟南山表示,该患者肥胖,还合并有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基础疾病,救治难度大。ICU团队所有人在困难面前选择坚守,生命可贵,他们从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他回忆,40多年前自己搞呼吸机的时候,救治率成功基本为零,但慢慢的救活一两个,再到现在绝大部分都能救活。所以救治不要受旧的思想框架禁锢,也不要受教科书的禁锢,教科书上从来没有提到上过这么长时间ECMO能活下来的例子。 

此外,他还强调,对这些危重病人,心理辅导极为重要。在一些地方,新冠肺炎病人恢复后,有人对他们敬而远之,完全不必要,“这些人已经产生了抗体,之前有报道说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从医学理论来看,这是很个别的现象,什么事情都有个别,核酸片段不是活病毒。”希望大家不要对他们另眼相看,这对他们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编辑:李春花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