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炜:创新驱动引领松山湖高质量发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科创
原创2020-08-27 17:29

8月25日,2020年第三期“岭南科学论坛·湾区创新论坛”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举办,多位来自全国区域创新领域的一线专家围绕广东高新区的发展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和献计献策。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炜在当天论坛的致辞中介绍,松山湖高新区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高新区财政收入主要源于高新技术企业,而不是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这是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整个松山湖以及东莞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刘炜认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就是高新区,希望科技部及国家相关部委能够给予高新区更大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要素相对集中在高新区,产生聚集效应,使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依山傍水、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60%的国家高新区,东莞松山湖既是4A景区又是创新高地。自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2019年被纳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后,松山湖迈入加速发展阶段,创新资源快速集聚、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龙头企业,拥有30多家与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联合共建的研发机构等。

蓄势崛起的松山湖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随着深莞融合的步伐加快,松山湖如何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日前,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炜接受了南都科创工作室的专访。

松山湖1.jpg

南都:在松山湖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中,如何“用好”龙头企业?

刘炜:当前,松山湖作为东莞经济新引擎,正呈现出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齐步走”,若干初创企业协同发展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松山湖围绕主导产业做好保链强链、做强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业新动能持续迸发,并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保链”布局过程中,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强链”,成为了松山湖“在危机中育新机”的典型现象。

南都:在围绕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中,松山湖具体有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刘炜:主要有两大措施。一是集中支持龙头企业。园区为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提供了从土地供应,到研发人员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生活环境等基础配套的支持,通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聚在园区。

二是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松山湖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培育高精尖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拉长做全产业链,加快集聚一批上下游核心企业,进一步做强产业集群,全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打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据东莞市统计局核算结果,今年上半年,松山湖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1.29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工业投资63.28亿元,同比增长61.2%,48个市重大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65.84亿元,已完成年度计划(市下达目标76.4亿元)的86%,完成进度大大快于时间进度。工业投资等核心指标同比大幅增长,为未来产能形成重要支撑,显示园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根基愈加稳固。

南都:近几年,深莞融合的步伐加快,深圳产业资源外溢,东莞松山湖是首善之区。对松山湖而言,如何发力承接?

刘炜:多年来,松山湖高新区与深圳是一种密不可分的产业合作关系,形成良好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当前,我们全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并与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成果转化平台,集聚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凝聚一批全球一流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创新极。

以散裂中子源为例,目前已吸引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校招引培育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人才、建设相关学科、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如香港城市大学联合散裂中子源和东莞理工学院建设多物理谱仪;中国科学院和香港裘槎基金支持散裂中子源和香港城市大学建立中子散射联合实验室,加速推动新增谱仪和其他中子散射交叉学科应用型装置的建设。

据统计,散裂中子源目前已完成200多项用户课题,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约占三分之一,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约占10%。

在产业发展中,松山湖发挥园区电子信息行业优势,与深圳合作,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补齐芯片制造业和先进封测业产业链缺失环节,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极和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松山湖2.jpg

南都:除产业兴起之外,松山湖的城市配套尤其是生态人居环境令人印象深刻。松山湖是如何实现产业、城市、生态共同发展的?

刘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松山湖高新区建园伊始就确定了“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生态与产业并举,创业与宜居并存”的规划理念,确立了“经营城市、经营产业、经营智力、经营文化”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在顶层规划设计上采用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内核式圈层结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依山就势的办法进行道路景观和单体建筑设计,在园区公共环境打造中加入生活美学概念,为园区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空间格局和生态基础。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经历近20年发展,园区形成以华为终端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建成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座脉冲式国家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拥有30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创新资源,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趋势明显。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园区生物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93%、18.4%、25.4%,并获评为广东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三是坚持推进松山湖由园到城的建设。市委、市政府积极联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学城,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源头创新,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高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四是坚持产城融合。着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生态园片区、东部工业园等重大发展平台和中心城区建设,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发挥松山湖的生态基础优势条件,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在高新区北部生态园片区30.5平方公里全域开展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开发,重点推动寒溪河湿地三角洲片区综合开发,打造以城市生态为特色的文旅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在高新区中部整合超千亩的中心绿地以及轨道交通站点、高等院校、实验室、孵化载体等,打造融于山水之间的中心城区。

南都: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自2020年7月24日揭牌后一直备受关注,到目前为止,这一社区的创建进度如何?

刘炜:当前,我们正全力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社区占地397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基建总投资27亿元,是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华为、国际知名高校院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要建成先行先试政策的特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摇篮。

目前,该社区已投入超过15亿元,引进9家新研发机构,建设有2家国家级孵化器(广工创新院和华南理工创新院),3家市级孵化器(清华创新中心、广智院、同济研究院)。产业方向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孵化培育了飞思凌、启迪医药等400多家科技型企业,共有2000名企业家和科学家集聚在社区内创新创业。

同时,推动社区国际化、年轻化、智能化、生态化建设,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已建设设施齐全、拎包即住的国际高端专家公寓、人才公寓逾千套,专家楼和商务酒店预计2021年底投入使用;商业配套面积1.6万平方米,进驻了华为形象店等高端商户,预计9月26日整体对外营业。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程小妹 徐劲聪

图片:东莞松山湖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任先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区创新论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