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那个在漫威电影里手握“最先进黑科技”,无所不能的“黑豹”病逝了,问题出在肠道上,肠癌夺走了黑豹扮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的年轻生命。作为著名演员,他肯定不缺治疗费用;在医学最为发达的美国,也肯定不是技术的问题。
年轻女孩用漫画作《我的抗癌日记》,这是她作的部分漫画。南都记者 吴进 摄
现实情况是,如果发现时是肠癌晚期,再昌明的医术和在多的金钱,都无法改变依然较高的死亡概率。“问题的核心在于肠癌是需要早期筛查、早期治疗的,做到这一点,甚至能够根治。可到了晚期,五年的生存期则只有10%,比如“黑豹”,他就是那不幸去世的90%。”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副主任、民航院区外科负责人、主任医师郑权表示道。
新华社照片,纽约举行“点亮黑夜”活动为癌症治疗筹款 。 恶性肿瘤依然是人类最大的敌人,早期筛查是关键 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近年来,我国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高。据统计,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高居所有其他肿瘤疾病第三位及第五位。结直肠癌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不进行筛查,等到发现问题时,大部分已经是中晚期。
早期肠癌经治疗后,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如果一旦进展为转移性肠癌(晚期肠癌),其五年生存率则低于10%,等于生命即将被判“死刑”!
郑权告诉记者,直肠癌的得病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遗传易感性:与直肠癌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家族性腺瘤病和绒毛状腺瘤,二者癌变率最高,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其次就是直肠慢性炎症: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都可因黏膜的反复破坏和修复发展为癌。
不小心遇上癌症,47岁的张女士从“鬼门关”走了一趟。
因平时忙于工作,她忽略了日常的体检,因大便带血伴腹痛,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经检查发现降结肠癌合并肝、腹腔系膜、子宫附件等多发转移,诊断为晚期肠癌。
张女士正值中年,年富力强,家庭负担重,遭受如此绝症,一家人顿时陷入绝望之中。
了解患者病情及诉求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郑权主任医师决定组织MDT(多学科合作诊疗),邀请了相关科室专家讨论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了手术方式: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腹腔热灌注置管术。
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切除病灶。术后给予三次腹腔热灌注化疗术(HIPEC),并实施一系列ERAS措施,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7天,张女士就康复出院。后续仍需进行化疗和靶向治疗。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张女士那么幸运,可以救回一命,重获新生。研究显示,转化治疗只对一部分晚期肠癌有效。那就意味着面对许多肠癌病例,医生也无力回天。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人们如果警惕性不够,就很容易被癌症找上门。
结直肠癌几乎都是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如尽早行结肠镜检查,铲除结肠息肉,即可有效阻断肠癌的发生。因此,医生提醒,早期的筛查十分重要,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不可忽视前期征兆”。
虽然常规建议40岁以上人群接受肠镜检查,但如今肠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到了30岁之后,很多人饮食油腻,久坐不运动,并有腹泻、便秘、大便出血等症状,这些肠癌的高发人群,一辈子都忍着不愿意做筛查,等查出来就是晚期癌症,那就是就真的晚了!” 郑权主任医师总结道。
那么我们应何时进行筛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杨小乔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筛查一次,40岁以下人群每3—5年筛查一次。特别是以下7种情况的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做一次筛查: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即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性息肉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薛冰妮 黄怡辛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