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一位家长竟被自己的儿子报警举报。儿子报警的原因是,父亲通过摄像头监视自己读书。父亲一时百口莫辩,情急之下当场反问孩子,“你有多少隐私?”相关视频上网后,引起不少网友热议。而据媒体报道,如今类似的事情不少,相当家长认为这种方式很有效,但也有家长认为此乃无奈之举。大多数孩子则认为,这样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感到不适。
有这么一个东西盯着自己,任谁都不舒服。家长们可能会说,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孩子好,学习缺乏自觉性,不开着摄像头,他/她就是不好好学习,我有啥办法?可是父母们能不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去上班,老板在你办公桌后边安个摄像头,你该作何感想?老板也可能振振有词,我也是为了员工好好工作,不要偷懒,毕竟薪水是我开,冷气是我付,再说办公室是公共场合,你一打工的,能有多少隐私?
这个比方,可能有人会觉得强词夺理:父母怎么能跟老板相提并论?家长是子女天然的监护人,有监护和教育之责。而在传统上,别说孩子必须遵父母之命,历史上,子女被视为父母的私人财产也不奇怪。有了这样的文化“撑腰”,老子觉得我管儿子,天经地义,只要你一日不迈出这个家门,就要受管。可是,管到什么程度、怎么管,并不是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没道理好讲”。比如家暴,过去认为是“私事”,现在不是;严重家暴、虐待,轻则剥夺监护权,重则判刑。
“隐私”这个词,则有点麻烦。现代社会,家庭内部“隐私权”的相关定义甚为模糊,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界限很难说清。别说父母子女、夫妇之间,老子跟老爷子之间,又能有多少“隐私”。过去没网络的时候,多少父母未经孩子同意撬开抽屉,私拆日记、信件?如今技术升级,只要一开摄像头,家里顿成“圆形监狱”,很难不说是拿其他家庭成员隐私不以为然的文化代代相传的结果。
从家长的角度,这位父亲可能觉得,我监督你学习、做作业,不算侵犯隐私。可儿子的担忧也有道理:我怎么知道做作业以外,你有没有一直盯着我,这是以监督学习为名“滥用大人权力”,压得我喘不过气……双方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而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恐怕也非始自孩子报警的那一刻。这对父子需要坐下来心平气和讨论的是,到底是因为什么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缺乏信任、缺乏沟通,家长管教孩子手法粗暴……“隐私”争议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的依然是家庭教育的难题。毕竟,监督孩子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放心的家长,你尽可以搬张小板凳坐在孩子旁边,看他有啥不懂,能帮则帮,这是表达父母关爱的一种方式。倘若你的孩子不愿意你坐他旁边当监工,那能不能“学会放手”,等他写完作业再帮忙检查,这也是尽父母之责和表达关爱的方式。
从长远来看,孩子始终有一天要独立成人,希望他们不要背负着诸多童年时的压抑和屈辱经验,成为许许多多跟父母感情冷淡甚至是不说话的成年人中的一个。 果冻
编辑:晏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