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军网消息,近日,新式星空迷彩亮相西藏高原演兵场。在海拔46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西藏军区某合成旅官兵身着刚刚换装的新式迷彩服,进行实弹射击演练。
新式星空迷彩亮相西藏高原演兵场。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早在今年6月份,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官兵身着新式迷彩服的消息已被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证实。
吴谦当时介绍,该款迷彩服正在有关部队组织试穿。下一步,将按计划陆续配发全军部队。
曾首次亮相70周年阅兵仪式,星空迷彩将按地域配发
据了解,新式作训迷彩服正式名称为星空迷彩,其服花型颜色为全新设计,分为林地、荒漠、丛林、城市、沙漠等五种,能够适应国内外不同的地形地貌。并且将不再按照军种发放,而是按照使用地域配发,不同军种佩戴标示区分。
新式迷彩服近距离观看效果。
南都记者注意到,星空迷彩近日亮相演兵场并非是其首次出现在公众眼前。根据吴谦此前证实,该迷彩曾首次亮相在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中。此外,他还介绍,该迷彩以07式迷彩服为基础,对服装颜色、样式、面料和标识服饰等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亮相的新式迷彩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款制式迷彩伪装服是81式迷彩,于1981年统一发放部队。后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又先后出现了85式、87式、07式、多地形迷彩等迷彩服。
其中,81式伪装衣贴近实战、做工考究,不仅有单面型和双面型之分,还配有风帽、面罩、盔罩等。1982年,推出的第二代81式伪装衣,就是将林地型和荒漠型迷彩图案分别印在同一件衣服的正反面,可正反面穿着,分别适应春夏季热带丛林和秋冬季热带环境。后来,我军根据实战需求,对81式迷彩伪装服进行改进,前后出现过“大五叶、荒漠”等多个版本。
第一代单面林地型81式伪装衣。
第一代单面荒漠型81式伪装衣,明扣无风帽无面罩。
第二代双面81式伪装衣。
十分经典的81式“大五叶”迷彩,主要装备给侦察兵。
左为我军81式林地型迷彩,右为英国DPM迷彩。
图左为我军81式荒漠型迷彩,右为美韩早期的“猎鸭人迷彩”。
后来推出的85式双面迷彩服(1989年推出),迷彩图案与81式伪装衣相似,但两面都少了一色橄榄绿,后来有人为了与“大五叶”区分而称其为“小四叶迷彩”。
“小四叶迷彩”的林地型。
“小四叶迷彩”的荒漠型
此后,解放军于1992年推出87式迷彩服并配发全军部队,使用时间达20年。它借鉴了美军四色丛林迷彩,是我军第一款大批量装备的迷彩作训服。
87式林地迷彩服和87式荒漠迷彩服。
目前公众比较常见的是07式数码迷彩服,又称"07作训服",它于2007年8月1日起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配发。
比较特殊的一款迷彩是多地形迷彩作训服。它曾亮相于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采用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多地形迷彩图案。顾名思义,该迷彩能够适应多种地形的隐蔽伪装需要。但该迷彩服并没有正式列装,而是作为阅兵及试验之用。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上出现的多地形迷彩作训服。
多地形迷彩作训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呈现神奇的“变色”效果,图为呈现绿色效果。
迷彩服关系单兵生命与作战成败,最能体现军事科学技术
“之所以需要不断改进迷彩服,是根据战区、作战地域的需求而定的。”军事专家韩旭东向南都记者介绍,随着未来军事行为多样化,对作训服颜色和质量规格的要求也出现多样化。
据韩旭东介绍,迷彩服作为作训服,是作战用的服装装备,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单兵行动更融于作战环境中,达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要减少单兵伤亡概率,提高生存率。
“正因为迷彩服关系着单兵的生命与作战成败,迷彩服是最能体现军事科学技术进程的。”韩旭东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训服的质量及色彩也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例如,北方是寒冷地区,西部是沙漠沙地地区,南方多水网稻田和森林地区,不同地区对迷彩服颜色和质量的要求都是不同。
换装新迷彩是否意味着中国军装与国际接轨了呢?韩旭东认为,新式军装从某些方面来看,采用了国际流行的颜色。尽管中国军队不断走向国际社会,军用色彩在某些方面与国际社会不断接轨,但是中国军队的常服和作训服仍然具有中国特色,主要满足中国军队军事行动的需要。
过去,解放军迷彩服也经历过多次改进和换装。据韩旭东介绍,迷彩服换装不是一次性覆盖全军,而是要先经过某些单位试穿,进而更为完善。
韩旭东认为,国庆70周年阅兵中看到有些部队已经穿上新式迷彩服,说明这种新迷彩服已经定型,并且已在一些单位进行试穿,按照以往的传统,经过完善和提高,未来有望全面铺开。
“从最初陆军的单一绿色,到今天逐渐与环境贴近的花色,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中国军队迷彩服的颜色也在不断改进。”韩旭东告诉南都记者,现在的研究趋势,就是从单一色彩逐渐向与环境相适应、消融于环境中的色彩演变。随着中国军队全域作战的需求日益凸显,单兵列装多种作训服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实习生王佳欣 记者潘珊菊 刘耀宁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