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会展业变局,广深虹吸效应凸显,东莞何以突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0-09-01 16:12

东莞会展行业正在复苏,名家具展8月已举行,台博会于10月底开幕,智博会时间也定下来了,选在12月初,加博会、漫博会这些东莞人熟悉的展会也在陆续恢复。

早前2020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暨中国会展经济(东莞)论坛举行,东莞的“产地办展”模式再获认可。来自东莞市商务局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东莞举办展览规模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共57场,总展出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包含专业卖场和专业市场)。

东莞在进步的同时,周边的城市也在进步。2019年,广州和深圳分别完成了会展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广州有意向建设一个新的场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二期也要上马,未来整体室内展览面积达50万平方米,佛山潭洲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展馆,此前进行了品牌发布。

可以看到的是,过去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现在是前有龙头,而追兵渐近,大湾区会展业正迎来变局,横跨珠江东西两岸会展城市矩阵被寄望发展成世界级的会展中心,那么在这个矩阵演变中,东莞居于怎样的地位?东莞会展业突围战如何打?

名家具展.jpg

名家具展是东莞会展业的源头,也是东莞会展业的定星盘。 孙俊杰 摄

特点

激烈市场竞争中打出一片天地

8月18日,为期5天的第43/44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暨2020国际名家具机械材料展在广东东莞厚街开幕,展览规模超77万平方米,吸引了全国的1572家企业参展。新品牌、新工艺、新设计、新材料,参展商带新品登场。

同一日东莞市台博会举行新闻发布会,10月29日到11月1日开幕,从消费展升级为专业展,3C产业参展商占比将达七成,8月22日广东智博会也有好消息,东莞市工信局与东浩兰生集团上海工业商务展览有限公司、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将于12月2—4日举行。

东莞会展行业正在复苏。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东莞会展业,凭借五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为办好工业展览夯实产业基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精准定位“华南工业展览之都”“广东国际会议之都”。东莞市一直坚持“产地办展”的模式,加博会、漫博会、智博会等一系列高规格展会陆续落地,将“产地办展”模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东莞还新引进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活动25个。展会特色更加明显,上下游产业链联系更加密切,以会展带动当地产业腾飞,这就是中国会展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东莞模式”。

2020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暨中国会展经济(东莞)论坛在东莞举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表示,2007年,研究会授予厚街“中国会展名镇”称号,说明在中国的会展城市中东莞会展业起步早,快速确立了厚街的会展品牌。

袁再青认为,东莞会展业有两个特色:第一是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共同推动当地会展业发展。第二是东莞会展业不断创新、求变。广东是会展密集举办的地方,如广州、香港、澳门和周边的城市中山、惠州等地,具备服务模式创新、当地会展品牌培育、展贸结合等先进理念,承接了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展会。东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形势

大都市、大展馆“虹吸效应” 湾区格局改变

会展产业被称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影响力,是城市努力培育的产业。过去广州、深圳、东莞在会展业三城鼎立。

如今迎来变局,佛山在快马加鞭赶上,要将潭洲国际会展中心板块打造成“工业会展第一馆”,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持续发力,2019年,广州和深圳分别完成了会展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广州有意向建设一个新的场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二期也要上马,未来整体室内展览面积达50万平方米。

《2019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广州展览690场,展览面积1024.02万平方米,深圳展览121场,展览面积395万平方米,佛山31场,展览面积63.6万平方米。而东莞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东莞举办展览规模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共57场,总展出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包含专业卖场和专业市场)。

摆在东莞会展产业面前的是,广州、深圳一线城市的“虹吸”,佛山“工业展览”同款定位,东莞如何特色发展?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姜淮分析,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是全球最大的场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宝安,紧靠机场、广深高速、沿江高速,未来深中通道开通,它就把整个珠三角东西岸会展业连成一片。“整个珠三角同城化了,这个时候宝安这一块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包括东莞在内的周边城市,原有的产业办展优势完全失去了”。姜淮认为,“大树底下很难长草”,如果未来深圳的政策紧随而上,更多的展会会选择落地到深圳。

关于这个问题,东莞商务局回应,“有挑战也有机遇”,50万平方米规模全球第一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加上新增的佛山潭洲会展中心,珠三角区域展馆规模将翻一番以上。据悉,广州市政府正在谋划建设一座新的会展中心。这些情况表明,珠三角会展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大都市、大展馆的“虹吸效应”将有加强之势。这是前所未有的态势。

袁再青认为,现在大湾区的会展业是“竞合”关系,各城市之间对展馆资源和会展的主办资源、项目资源、人才资源都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包括东莞正在酝酿怎样改造升级会展业,要向更高的台阶迈进,需要寻找智库来谋划发展。

此前,袁再青就有一本关于东莞会展业升级发展的画册,其中提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打造工业会展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重要的会展之都,区别于广州以贸易为主的会展业、香港以服务业为主的会展业等。他认为,东莞必须从自己的产业、工业特色出发来做自己的会展,立足于大湾区“竞合”关系下通过错位竞争形成自身特色,与周边城市在竞争中合作、沟通、融合、发展。

两大展馆移师广深 东莞培育新展会

在周边城市兴建大展馆的时候,两个在东莞发展壮大的展会离开了东莞,分别是由广东省贸促会主办的“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简称:海丝博览会)和由香港讯通展览公司主办的“东莞国际模具、金属加工、橡塑胶及包装展暨国际(东莞)铸业展”(简称DMP展)于2019年先后移师至广州、深圳举办。

DMP展是东莞最早引入的海外办展机构举办的会展项目之一。首届DMP展于1999年在东莞篮球馆创办,2003年从东莞国际会展中心移师至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办。2015年,东莞进一步支持DMP展做强做大,对连续举办16届的DMP展进行整合提升,升格为由原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的省级展览会——“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简称“智博会”)。

2015年11月18-21日,首届智博会在东莞厚街举办,其是一个由市场成功培育后,再由政府主导升格的展览项目的成功案例,展会规模居全国同类展会首位。DMP展的升格不仅是东莞会展业发展的一次尝试,更是全国会展新模式的先河,打造了全国会展业“企业办展、政府办会”的“东莞模式”。

海丝博览会自2014年创办以来,展览部分在东莞市连续举办了五年,2015年起开设“一展一会”模式,同期在广州市举办主题论坛,展览和论坛相得益彰,有效提升了海丝博览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经省委、省政府同意,2019年海丝博览会的展览和主题论坛都在广州举行。

“海丝博览会作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决策,DMP展则作为展会高度市场化运作的体现。”东莞商务局表示,DMP展在东莞培育壮大后移师深圳,首届面积就达到16万平方米;海丝博览会为实现“一展一会”同地举办移师广州,对东莞会展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对场馆方而言,造成出租面积的短期减少,需要继续发掘新的展会题材补齐档期。但对东莞会展业而言,更加坚定了行业对东莞会展市场的信心,更多展会主办机构看到了在东莞举办展会的前景。上海东浩兰生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墨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国机展览有限公司均瞄准了“DMP展”外迁的档期,已经或意向在东莞举办机械类展会。

东莞商务局表示,将继续优化会展业的市场环境,支持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按照市场化的原则选好选准机械类展会的主办机构。今年3月,东莞市印发《关于打造东莞会展业升级版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也提及,着力培育和引进新的品牌展会。继续突出“产地办展”特色,配合东莞工业装备、智能终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的发展,培育和引进新的重点展会。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吸引一些适合在东莞市发展的优质展会,扩大东莞市龙头展会数量。

名家具展 2.jpg

2019年加博会现场,吸引大批的采购商前来。 孙俊杰 摄

应对

“一区两极”破局

推动场馆建设改造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东莞会展业内人士坦言,东莞会展产业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场馆的落后,是这一场“竞合”中的硬伤,一方面是场馆的面积,另一方面是场馆的设计,功能上已落后市场。

在《关于打造东莞会展业升级版的实施方案》中,全面提升东莞会展经济格局,推动场馆建设改造,提高硬件水平,推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扩容提质,尽快扩大展馆规模。按照20万平方米室内展馆的目标,逐步加以落实,分三步走。

其中2021年底前,争取完成新建3万-5万平方米的新展馆。更新改造现有展馆,新展馆建成后,尽快启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4至7号展馆的更新改造。可考虑将现有4至7号馆拆除重建,使展览中心目标定位和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升级展馆功能。推动2020年完成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和3号馆建筑物和设备的全面检测维修,完成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

这里将是东莞会展经济集聚区的核心,集聚区以地铁2号线展览中心站和穗莞深城轨厚街站两个轨道TOD为支撑,统筹周边约6平方公里区域为载体,规划建设东莞国际会展新城。

此前,东莞市厚街镇委书记刘学聪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打造一个会展商贸名城,已邀请央企——保利进行相关规划。厚街计划统筹600万元支持会展行业重启,发展壮大会展经济。同时保障会展产业链条,新引入“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博览会”“2020世界儿童产业博览会”等8个展会。

东莞提出打造“一区两极”,滨海湾新区是其中一极,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主动对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通过“一会两地”“一程多站”等模式,打造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资源共享、补充配套、共同发展的会展服务功能区。升级版提出,滨海湾新区应在2020年启动现代化的交通等基础设施,2022年起逐步推出有足够规模档次的酒店、写字楼,满足展商、观众、贸易公司、会议、展览设计、展览工程和美食餐饮等各方面的庞大需求。

水乡新城则从发展会议会展角度出发。东莞市商务局认为,水乡新城的交通区位优越、空间潜力较大、人文底蕴深厚、产业集聚度高,依托会议会展产业将水乡功能区打造成为全市会展产业中心之一。未来这里要突出以国际会议功能为龙头的高水平国际会议基地。在开发时序上可结合东莞市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于2020年启动,逐步推进。

注入国际元素抓后疫情时期机会

与东莞制造业发展类似,港澳的资本、服务与东莞会展业发展也是息息相关。

东莞与港澳会展业的合作商机,最早是两地行业和企业发展起来的。1999年,部分香港优秀的家具企业便来到东莞,参加在厚街镇举办的“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获得商机后继而促成国际家私装饰业(香港)协会于2003年与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组委会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参与承办国际名家具展。在此带动下,当年香港讯通展览公司全面进驻厚街,开发专业展览业务,并与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签署《更紧密战略伙伴合作备忘录》。

经过近30年的合作发展,香港、澳门企业不但在制造业方面认识到东莞的发展商机,而且在会展业方面也发现了东莞的发展前景,加快了合作发展的意愿。

这一次东莞的《实施方案》也提及东莞加强同香港、澳门会展业合作。东莞商务局方面介绍,东莞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加快建设,瞄准香港会展业的服务体系领先全球、澳门与葡语国家联系广泛的先机,在更高的层面上推动东莞会展业与港澳会展业的项目合作。

包括促进人才交流与培养,汲取港澳发展会展业的先进管理,为“东莞会展经济集聚区”注入国际元素。加快推进“异业同盟”合作,打造“一程多站”会展合作新模式,具体为:在展会举办期间,通过政府机构的搭桥,香港、澳门的会展机构方可组织海内外参展参会商到东莞参观工业旅游,深入了解“中国制造”的全过程;东莞方也可以引导在莞的参展参会商到香港、澳门进行旅游参观,实现会展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升会展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袁再青表示,对东莞的会展业还是有很大的期待。他建议,下一步在坚守特色的基础上,还要抓住国际、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新变化,包括后疫情时代如何在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做好展会;将数字经济和会展业高度融合、渗透,把各种科技手段更好地融合到实体展会中,把数字作为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工具。

袁再青补充到,东莞产业的外贸依存度为145%,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扶植外向型企业在国际上迅速开拓市场,这是东莞会展业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名家具展3.jpg

第43/44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暨2020国际名家具机械材料展开幕式。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专家观察

政策“血拼” 要结构性花钱

大都市、大展馆“虹吸效应”,交通打破空间距离,东莞办展的优势在弱化,怎么重新发掘发挥好原有的优势,这是东莞要解决的问题。

大展馆有虹吸效应,也有溢出效应,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其中代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姜淮分析,如果说大型展会进去了,边缘或者相关联的这种题材展,因规模偏小,一时半会进不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它可能到周边城市发展,寻找更适合的办展条件,如场租合适、产业基础比较完备,进行孵化,是周边城市的机会,但是孵化大了它仍会选择走,他认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短期溢出效应不明显,长期发展会有一定的溢出。

怎么办?“坚持产业办展”。姜淮认为,办展有三要素:第一是产业依托,第二是市场,第三个是城市。这三个要素广深两市均具备,而东莞具备的只有产业,也有一部分市场需求,但城市综合吸引的能力较弱。因此东莞还是要专注在“产业办展”。

“我们不能只盯着引进展览会,我们还是要围绕产业培育展览”。姜淮表示,依托产业,产业依托谁?依托于龙头企业,如华为大会,要知道腾讯每周会在福田中心区举办会议,这些都是机会。

同时他建议,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姜淮分析,当前会展业进入新的竞争格局,新一轮场馆热开始,进入地方政策“血拼”期,多城市出台了直接补贴展会的扶持政策。这一背景下,东莞在两年时间内一定要尽快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建设,同时要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好做优营商环境。加大力度推广城市品牌,推广城市的环境、产业、市场、文化、商业等等,提高城市综合吸引力。

“发展初期,需要用大手笔的资金扶持,这叫‘扶上马送一程’。东莞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它的会展业已比较成熟,因此你的政策结构必须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姜淮表示,加大对参展企业的扶持力度,只有中小企业能立住脚,展会才能立足根。同时交通配套设施也急需跟上,特别是与机场、高铁之间的接驳。

同时姜淮建议,东莞可以推出会展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当前全国只有两个,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广州,平台上发布政策信息、配套服务、交通设施等等信息,定期更新,方便展会各方了解最新的资讯。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编辑:梁锦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