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瑜玲 通讯员交宣 9月1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联合主办的“看不见的危险”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在广州市第三中学开讲。通过宣讲、云课堂、组织体验活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广州交警围绕“知危险、会避险”“被看见、才安全”等交通知识,为学生上一堂交通安全主题课。课程同时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多平台同步直播。
此外,开学首日,广州交警启动一级勤务,出动羊城铁骑102组,设置护学岗382个,设置校车查车点33个,检查过往校车277辆,查处违法行为7宗,全力护航全市师生返校交通安全有序。
“盲区真是不体验不知道,一体验吓一跳。”在活动主会场广州市第三中学体育场,该校高二年级冯同学在汽车静态盲区演示环节坐上车亲身体验了有哪些汽车盲区。“我从后视镜和前后玻璃都看了,以为小车前后都没有障碍物,却没想到下车走了一圈发现周边“潜伏”着多名同学和雪糕筒。”冯同学说。
“现在知道汽车盲区有哪些了,以后在停车场时得多加小心了,不能在车的周围玩。”冯同学说,听完交警的讲解,他才知道随着车型的变化,盲区的区域也会随之增大,“特别是像公交车、货车等,它们的视觉盲区会比小车更大。”
学生体验汽车静态盲区(通讯员供)
“哇!”“好可怕!”“动态盲区也能‘吃人’!”在主会场,一辆大货车现场开动展示车辆内轮差等动态盲区时,现场很多学生发出了惊呼。“原来车辆动态盲区,内轮差造成的视觉盲区让司机在转弯时无法掌握侧面情况,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广州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的邓同学忍不住感慨。
“无论是静态盲区还是动态盲区,都不能忽视。不少驾驶员忽视了车辆盲区的存在,一般就是上车就走,几乎没有四周环视这个习惯,往往发生危险的几率也会增加。”广州交警表示,镜头前的学生们可以通过运动摄像机,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盲区的危险,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加深学习效果。“我们希望通过汽车盲区的亲身体验,能让孩子们了解了盲区危险性,同时也让家长多多关注汽车盲区,一同携手确保孩子的出行安全。”
大卡车演示动态盲区危害(通讯员供)
“驾乘车要系安全带”,这是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安全常识,但每年依然会发生因为驾乘者没有佩戴安全带而在事故中伤亡的案例。
“汽车翻转45度时,安全带就会把我固定在座位上。” 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青少年汽车安全科普展厅,来自广东华侨中学高二年级参加汽车翻转体验的鲁同学说道。而在没有系安全带时,他在翻转过程中很难坐稳,“用手根本拉不住,如果角度更大速度更快,铁定飞出车外。”
当汽车翻转360度时,车内系好安全带的同学虽然因为重力原因有些难受,但却被安全带的牢牢的固定在座位上。据科学统计,在正面碰撞的事故中,正确使用安全带可减少45%的伤亡,在侧翻的事故中,正确使用安全带能减少75%的伤亡。
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带?在广汽研究院汽车碰撞实验室,车辆碰撞演示让人现场涨知识。碰撞的时速虽然只有50公里,一名儿童乘员却因为没有使用安全带被抛出座椅冲到挡风玻璃上,另一名儿童乘员使用成人安全带勒到了脖子,也很危险。广州交警现场释疑,1.5米以下的学生是不能使用成人安全带的,而应使用安全座椅或者增加安全坐垫。
学生现场模拟戴头盔安全性(通讯员供)
活动现场,民警还通过“实景”模拟演绎了有无头盔的区别,使用西瓜模拟人体头部,将其放置于安全头盔内部并系上扣带,戴上头盔的西瓜被敲打时仍然完好无损。反之,未戴头盔的西瓜则很快出现裂痕、喷汁。前后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们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
儿童交通安全意识总体薄弱,危险认知、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交通意外的伤害。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18年全国共发生涉及学龄阶段少年儿童的伤亡交通事故2万余起,造成2200多名少年儿童死亡。
在白云区京溪小学分会场,交通安全志愿者带领同学们现场了解不同颜色服装的反射效果。在光线暗的情况下,只有鲜艳的衣服才更能让驾驶员看到。同学们现场体验后表示,以后要向父母建议给自己买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样行走在马路上可以更加安全,同时还要在书包上面贴反光贴,让驾驶员更容易看见自己。
“孩子身形矮小,特别是在玩耍时常呈坐、卧姿态,不容易引起机动车驾驶员注意。加上儿童往往会突然跑动横穿道路,让机动车驾驶员无法及时采取措施避让,从而引发恶性事故。”广州交警民警分析,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造成机动车驾驶员不易观察发现和预判。
“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有盲区。”广州交警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我们把交通安全体验现场搬进课堂,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记忆深刻。这次我们采用了广州联通VR全景技术,直播中可以自己滑动屏幕,选择自己想要看的场景,尽可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参与感,让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掌握交通安全知识,让相对枯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编辑:王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