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汕尾出台《汕尾市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以来,汕尾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备受关注。9月1日,南都记者从汕尾陆河县了解到,针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比阔斗富的奢侈之风,该县以“基层基础建设年”为契机,依托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文明实践中心站,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打破陈规陋习,摒弃攀比之风,杜绝铺张浪费,正确引导群众养成积极向上的民风民俗习惯。
婚庆宴请人数不超10桌
天价彩礼“娶不起”、大操大办“要面子”、人情礼金“节节高”等问题,让不少群众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为给百姓“减负”,让文明“增值”,城乡移风易俗工作势在必行。
东坑镇竹园村作为是陆河县先行点之一,竹园村党总支部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精心部署,发动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制定《2020年东坑镇竹园村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方案》,明确移风易俗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
在疫情防控期间,村内所有宗教活动场所、民间信仰场所全部关闭,严禁任何形式的群众性聚集活动,倡导清明期间文明祭祀、安全祭祀,不扎堆、不聚集。通过召开移风易俗大讨论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在广泛征集村情民意基础上制定出台《东坑镇竹园村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若干规定》,对婚丧嫁娶的招待范围、宴席标准、规模上限、烟酒档次、车队乐队等细节逐一作出明确规定。
在竹园村基本实现结婚聘金在2000元以内,红白喜事随礼标准100元内或不收礼,婚庆双方宴请人数不超过10桌,每桌酒席标准不超过800元(含烟酒),提倡摆酒席践行“光盘行动”。
党员先行做表率
竹园村共有4个党支部共75名党员全部主动签订承诺书,带头承诺简办红白事宜;村党总支部发动党员干部积极担任移风易俗的舆论引导员和政策宣传员,走上村头、走向群众、走进亲人朋友家中,向村民发放倡议书和宣传手册。
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率先执行移风易俗的相关规定,在竹园村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村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两代表一委员”在治理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中的示范带动、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作用,及时制止索要高价彩礼的行为,发挥老年人协会的纽带作用,依托老年人这类重点群体带头倡导移风易俗,号召广大适龄青年争做新时代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带动更多青年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婚嫁新风和厚养薄葬孝道新风,形成了嫁娶不用愁,老了有所乐的美好乡风。
竹园村打造以移风易俗为内容的文化长廊。
移风易俗宣传“接地气”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深入开展,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引导民风向善向好发展。竹园村党总支部在村内主干道、醒目位置悬挂30多条移风易俗宣传横幅和张贴宣传海报50多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打造以移风易俗为内容的文化长廊和60多个灯箱公益广告,绘制70多米文化墙,设立移风易俗宣传栏12块,通过全方位阵地宣传,让村民随处看得见、随时感受到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的好处。
竹园村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伍共300余人,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0余场次,进村入户分发倡议书和《东坑镇竹园村推进移风易俗若干规定》5000多份。
2月2日,山口自然村党支部一村民于去世,家属不请乐队,外来朋友金银礼均不收,只有灵车到家门口接,家属护送到殡仪馆,一切从简,以实际行动支持响应竹园村关于推行移风易俗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号召。
今年清明节实现“0上山祭扫”“0火情”。特别是疫情期间,竹园村党总支部通过大力宣传,“不串门、不聚餐、不聚会、婚事不办、丧事简办”深入人心,群众们自觉为防控疫情“让路”。
定期发布村民道德红黑榜。
红黑榜上见分晓
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竹园村将还有妙招,评选出“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移风易俗模范户”,弘扬崇德向善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身边榜样、平凡英雄,激发见贤思齐的正能量,推动移风易俗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和往实里走。
依托村文明实践站“和美讲堂”举办宣讲典型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宣传高价彩礼对婚姻的危害,着力推动形成婚嫁新观念新风尚。定期发布村民道德红黑榜,大大提高了村民的道德文化水平。
陆河县宣传部介绍,将从推动落实村规民约、推动建立完善群众性自治组织、推动建立落实道德红黑榜、持续开展综合治理行动、深化移风易俗阵地建设、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让移风易俗工作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明幸福新生活。
采写:南都记者 唐建丰
编辑:唐建丰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明汕尾,城市变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