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飞征中缅亚洲威震 虎逐倭寇名扬天下”在江门市台山石华山风景区内,有一座飞虎队纪念亭。上层为飞虎队队徽,中心为花岗岩纪念碑,以中、英文雕刻记述“飞虎队”赫赫战功,记述了身在异国他乡侨乡儿女在故土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抗战故事。
飞虎队纪念碑
飞虎队华裔士兵大多来自台山
1941年8月1日,飞虎队在昆明成立,初称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其后称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驻华特遣队,后又称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司令官。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博士介绍,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当地居民惧怕鲨鱼。为了震慑对方,大队飞机的机头均漆成鲨鱼头,队标为带翼的小老虎,因而被人称为“飞虎队”。
飞虎队战机 资料图
“1942年,陈纳德组建14航空地勤队和987特别通讯连,到中、缅、印战区参与战争。这两支队伍约有1600人,其中95%是华裔,当中大多是祖籍台山等地的青年。”台山博物馆专家叶玉芳介绍,这批华裔士兵主要承担飞机维修、通讯服务、运输、以及军械管理等工作,分散在昆明、西安、重庆等地支援飞虎队战斗,飞虎队有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得以频繁强攻日军的补给线,在战争初期就阻挡了日军继续推进。
台山博物馆专家叶玉芳介绍飞虎队的情况
为什么在飞虎队的华裔士兵里,台山侨胞数量最多?“在组建第14航空地勤队时,有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台山的余新贤。”叶玉芳说,1942年,余新贤带领一支技术员队伍,受雇于美国部队。14航空地勤队组建之初,余新贤征询其部属同意,加入了飞虎队,任司令少尉。受其感召,余新贤三位堂弟余新振、余新伦、余新伟先后加入飞虎队。一门四“飞虎”,成为一段传奇佳话。不仅如此,余新贤还负责征兵宣传工作。在他的发动下,数以千计的美籍华人积极响应,应征加入“飞虎队”,回到祖国向日本侵略者宣战。
1946年黎荣福退伍时的军照
飞虎队队员黎荣福:“驼峰”运输任务38次
1943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时刻,中、美、英盟军在中缅印战场的作战任务日益加重。中美开辟了世界空运史上最危险的航线——“驼峰航线”。该航线经喜马拉雅山脉穿梭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之间,有“死亡运输线”之称。第14航空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飞越“驼峰航线”。
黎荣福就是第14航空队的一员。黎荣福1923年出生于江门台山,15岁前往美国。19岁应征入伍,被分配到伊利诺州的一所军校学习无线电报务员。毕业后,黎荣福便成为美国第14航空队第三战斗物资航空中队的一名航空无线电报务员。离开军校后黎荣福就与连队一起乘船向海外进发,抵达印度后才知道是要参与中缅印战区的抗战行动。
2016年黎荣福留影于飞虎队纪念亭纪念碑
黎荣福执行“驼峰”运输任务38次,因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黎荣福共获得了4枚勋章。黎荣福说,每次执行任务都很危险。由于物资短缺,运输机上没有配备枪支和降落伞,黎荣福把每次飞行都当作最后一次。在那些执行“驼峰航运”任务的运输机中,有不少飞机被击落,人员伤亡惨重,有时有些运输机被打得只剩下一只发动机在工作,或是机翼被打掉了一半。“我们很幸运,从未被打得如此狼狈过。”黎荣福说。
据史料记载,在这条“死亡运输线”上,有1500多名美方飞行员牺牲,中方牺牲飞行员168人;中美双方共损失609架飞机;运输战略物资85万吨,占援华物资的81%。
甄崇运(前)与队友执行任务
飞虎队队员甄崇运:随身携带自杀药丸深入战区
甄崇运1922年在江门市台山四九镇出生,1932年去美国。1942年应征入伍,成为“飞虎队”的一名特种通讯兵,在密苏里军事基地受训18个月,接受无线电台收发信息,以及截获、解密日军信息的专业训练,然后便随部队向中缅印战区进发。
1945年,有一次甄崇运和战友进入越南执行任务,调查核实驻扎在附近的日军是否移动,以及移动的军事意图。同行4名通讯兵,有3名是美国人,还有十几名中国籍士兵掩护,一名美国军医给了他们每人两粒药丸。军医告诉他们,如果被日本人抓住,就立刻服下,几秒钟就会没有痛苦地死去,免受酷刑。
在昆明期间,甄崇运因出色的情报战绩荣获二战铜星英勇成就勋章。64年后,甄崇运将自己二战中荣获的10枚奖章和4枚徽章等捐献给了广东省台山市博物馆。
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飞虎队相关文物
飞虎队队员林日新:击落日军战机
林日新,曾用名余日新,1923年11月出生于台山市水步镇,1943年4月加入“飞虎队”,官阶陆军上等兵,1946年4月退役。
1946年林日新军照
1937年,还在广州培正中学上学的林日新亲身见证了日本飞机对广州的轰炸,此后他随家人移民美国。1943年,刚刚18岁的他看到中文报纸上有介绍陈纳德将军组建“飞虎队”,并征集华裔士兵回中国服务的通告,当时中学还未毕业的他很迫切地想参加飞虎队。
“飞虎队”老兵林日新与陈灿培留影(图片来自《飞虎精神永驻侨乡:台山华侨与“飞虎队”抗战史迹》)
和他一起报名的,还有与他年纪相当的叔叔。在美国培训了6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地勤小组,负责飞机的维护和修理,叔叔分配在运输组。1944年正月,日军封锁太平洋航线,他和队友从美国穿越大西洋、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印度洋抵达印度,最后又坐船到印度北方的阿萨姆,在那里坐飞机飞过喜马拉雅山脉进入昆明。
林日新被调到河北的老河口机场。起初,日本飞机每天夜里都来进行骚扰式的轰炸。后来,他们用夜间战斗机进行反击,差不多每天打落一架日机,一连5晚,当第5架日军的飞机被击落后,日军就再也不敢来了。
林日新眼中的两件无价之宝(图片来自《飞虎精神永驻侨乡:台山华侨与“飞虎队”抗战史迹》)
在飞虎队服务的经历,不论美国还是在中国,都让他得到周围人的尊重。林日新说:“二战后,中国人在美国的地位有了提高,更受到尊重。和当初他刚到美国的时候,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少了很多,中国国家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的人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国家强大了,中国人也在强大,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飞虎队相关文物
相关链接:抗战文物“开口讲述”飞虎英雄故事
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的飞虎队展区,南都记者近距离接触华侨抗战时期为支持祖国抗日而购买的债券,“飞虎队”队员捐赠的军装和奖章,各种关于华侨抗战的资料和物品等一件件真实的文物,勾勒起历史的原貌。
据悉,目前该博物馆内收藏了关于飞虎队的文物物件过千件,每一件都是当年台山籍飞虎队队员使用的,同时博物馆还建立了数据库,运用大量的文献、历史图片、文物实物图片、视频,图文并茂地展示台山籍华裔飞虎队员伟大的家国情怀。
编辑:罗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