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东莞桥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邓屋科教文化名人暨历史文化展,在邓屋古村落正式展出。
教育是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基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内迁,较好地保存、延续、积蓄了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力量,书写了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教育历史图景。
华南教育的历史研学基地、研学点的建设,正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一批华南地区知名高校、中学辗转多地、坚持办学历史为背景。全省在建的研学基地、研学点正在成为回顾华南教育历史、追忆华南教育传统的精神家园。
抗日战争民族存亡之际,在粤北韶关坪石地区,一批“坪石先生”坚信抗战必胜,坚持学术报国,科教救国,为延续教育火种,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做出巨大贡献。
当中有两位“坪石先生”,正是东莞桥头人,他们分别是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土壤学家邓植仪,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爱国企业家邓盛仪。而且,中国激光学科先躯邓锡铭院士,也曾在这段动荡时期跟随父亲在坪石生活和求学过。
本次展览为桥头镇文广中心、邓屋村委会与华南农业大学调研团队联合开展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相关调研项目成果展示,通过保护利用邓植仪、邓盛仪等名人的祖居、故居,展出了华南教育历史名人事迹,描绘邓屋村科教、文化名人的人物群像,以及村落物产及古建筑文化,包括村落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农作物资源等内容。
本次展览,将弘扬“坪石先生”不畏艰难,以书育人、科教救国的爱国精神;与此同时,也展示了邓屋村的发展历史,彰显了华南教育历史的精神根脉在东莞、在桥头、在邓屋生生不息。
来源:悦读桥头
编辑:刘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