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文化企业逾万家 数字文创乘势而上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0-09-03 21:41

9月2日,广州市召开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新闻发布会。会上,海珠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芳介绍,数字技术为海珠文化产业发展插上了再腾飞的翅膀,汇集了传统、现代、时尚和未来,海珠的文化独特性在于文明传承和创新的交相辉映。

据统计,海珠区各类文化企业逾万家,规上文化法人单位411家,位列广州全市各区第三。许芳表示,海珠将加大力度、持续激励广大企业深耕数字文化领域,大力支持企业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培育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和高端数字文化业态,并致力数字文创蓬勃发展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优化。

科创赋能

海珠数字文创乘势而上

刚刚结束的广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举全市之力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琶洲作为核心区域,坐落海珠,为海珠区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数字力量。

pic_846055

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总部大楼正拔地而起。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许芳表示,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了再腾飞的翅膀,数字文化已与人工智能、数字会展、工业互联网一起,成为琶洲重点打造的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海珠区将充分依托琶洲核心片区优势,积极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琶洲试验区已经引入了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今日头条、三七互娱等一批数字文化行业领军企业。

目前,海珠聚集各类文化企业逾万家,其中规上文化法人单位411家,位列全市各区第三。2019年,省广集团、珠影集团、艾美网络、咏声动漫等4家企业入选广州文化企业50强。

海珠区将如何培育数字文化产业?许芳介绍,海珠将加大力度、持续激励广大企业深耕数字文化领域,大力支持企业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培育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和高端数字文化业态。

一是数字会展产业迈步壮大。推动琶洲会展“线上数字经济+线下实体会展”融合转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VR等技术提升会展场馆、服务智能化水平,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掌上会展平台。

二是数字影视产业蓄势待发。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港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2.63亿元,将建成电影博物馆、数字影院、演艺厅等,打造“文化+科技+金融+旅游”特色综合体。

三是数字互娱产业发展蓬勃。当前,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等4个品牌9个知名动漫游戏展览,每年吸引2000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人次观展。要发挥三七互娱等数字互娱龙头企业,咏声动漫数字动漫产业带动效应,加快建设万力嘉洋、母体电竞园等网游、电子竞技产业园区。

擦亮海珠文化品牌

一“节”一“剧”一“带”下半年推出

因位于珠江之南,海珠区古称江南洲,也称“河南”,是广州唯一一个被江水包围的岛区。在海珠区,有见证6000多年前大海从内陆最深处渐渐退去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有总面积1100公顷,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海珠湿地,有创造出国内多个第一的工业大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现出了海珠独特的魅力。

据介绍,下半年海珠区将推出一“节”一“剧”一“带”重点文化活动,擦亮海珠文化品牌,推动特色发展,新活力催生逆生长,追求海珠文化的内在品质

一“节”指的是岭南书画艺术节。书画艺术是海珠文化艺术宝库中色彩斑斓的瑰宝。十香园是岭南画派发祥地,堪称海内外岭南画派传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海珠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岭南书画艺术节,曾实现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关山月四位岭南画派大师与画派祖师的跨时空相聚。

一“剧”指的是原创现实题材话剧《工业·大道》。为了凝固广州城市工业的历史文化,记住工业大道的发展脉络,海珠区于 2019年组织创作了原创现实题材话剧《工业大道》,并于2020年1月成功首演,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020090301.jpg

今年1月,话剧《工业·大道》首演成功。海珠区供图

一“带”指的是环岛路碧道示范段街区艺术带。作为广州唯一的岛区,“环岛路”碧道建设长期以为广受社会关注。此前,位于琶洲试验区的琶洲阅江路碧已经完工,将珠江水道、漫步道、慢跑道、自行车道及车道“五道”结合,融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元素,成为市民休闲“新宠”。接下来,将有更有碧道建成开放。南都记者了解到,碧道示范段二期工程正在施工。

除此之外,下半年,海珠还将有湿地音乐节、古琴音乐会、潮流文化周、咸水歌会、祠堂文化等一系列精彩活动,广州塔“礼乐人间”木雕展和非遗展将持续到10月份。

城市更新腾空间

文创企业找到优质栖息地

近年来,海珠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力,为优质企业提供优质空间。近日,南都记者走访位于海珠区的海珠智汇科技园和工美港。村级工业园和旧厂房经改造提升后,为优质企业入驻提供了优质空间,不少高科技和文创类企业在海珠区寻得优质栖息地,经营局面一路向好。

位于新港东路的工美港前身分别是广东省金属加工厂和拆解废旧船舶的场地。广轻控股集团主导对园区进行改造升级,在近两年迎来产业入驻。改造前后的工美港园区景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入园区不仅能看到改造方对场地原先功能历史的尊重,保留了工业产业时期的部分建筑,又大手笔进行翻新,让园区景色怡人。

20202090302.jpg

提升改造后的工美港留住了工业记忆,园区翻新景色大变,成为企业优选的置业空间,目前出租率高达80%。受访者供图

目前,工美港以“生态优先、文化引领、科创主导”为发展战略,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已经达到80%的出租率,企业人数达5000人。

广东在全国领先的工美产业在工美港找到了优质的空间。据介绍,广东工美产业主营业务年营收近3000亿元,占到全国四分之一。工美港目前在建工美艺博中心,打造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平台、大师培育摇篮和资源创新集聚区,预计未来五年综合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位于瑞宝街道的海珠智汇科技园建成以后,该片区告别了散乱污、产值低、环境差、安全隐患众多的状况。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乘中大纺织商圈的地理之便利,瑞宝村社、村民集资兴建瑞兴工业区,瑞宝迅速成为纺织、服装加工业的聚集地。时代脚步滚滚向前,至今该片区问题突出。

海珠智汇科技园以“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研发设计”为主导定位,重点引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高能产业,”依托“中大国际创新谷”,东晓南双地铁交汇的地利,以双创空间为核心,以“院士团队海珠驿站”、“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生物医学中心”为产业引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创新示范区。

2020090304.jpg

海珠智汇科技园的建成,让该片区域告别了散乱污、产值低、环境差、安全隐患众多的状况,优质的办公空间吸引了高质量的企业入驻。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南都周刊传媒与园区联合共建了“南都周刊传媒产业研究院”。 研究院以产业联动、智识共建、学术研发为方向,打造“产、学、研”基地。园区还吸引公共服务机构海珠图书馆“海珠智汇分馆”进驻。

据介绍,成熟运营后,园区可实现年总产值约30亿元,税收约1亿元,可提供约8000个就业岗位,为村集体贡献直接收入超3000万元。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编辑:代国辉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