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吕婧 2020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年,按照考核要求,中山市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中心组团15条黑臭水体90%要消除黑臭。目前整治工作推进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9月3日下午,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关于中心组团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专题询问。中山市副市长高瑞生表示,中山15条“央督”河涌全部达到“初见成效”。
14条“央督”河涌完成首次清淤
此次专题询问的应询人是中山市政府副市长高瑞生,同时,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中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郭明星、中山市水务局局长谢世华等受高瑞生的委托,回答有关询问问题。
高瑞生首先介绍了中心组团黑臭水体的整治情况。他说,中山市共有15条河涌列入全国监管平台,有14条完成了首次清淤,剩下的白石涌正在抓紧清淤。高瑞生说,目前15条“央督”河涌水质明显改善,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大幅提升,其中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COD浓度从142毫克/升提升至263毫克/升。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测评,15条“央督”河涌全部达到“初见成效”。
高瑞生表示,现在已经开始分批推进中心组团其余143条未达标水体的整治工作。其中,大破浪涌、新安涌等10条河涌已进场施工,余下河涌正按照“成系统、全流域”以及“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抓紧推进前期工作。
从中山市今年的治水力度上看,高瑞生介绍,中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赖泽华担任中山市第一总河长、市长危伟汉担任总河长的黑臭水体整治总指挥部,统筹推进全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印发了《中山市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攻坚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职责及任务分工。建立起水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今年1-7月份,黑臭水体项目共完成投资额达17.74亿元,是去年全年的6.3倍。
要吸取经验教训确保河涌“长治久清”
整个专题询问进行了1个小时,5名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分别提出询问。随后,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煜荣进行总结。他说,中山河网密布,黑臭水体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形势严峻。人大开展专题询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存在问题。
冯煜荣说,此次专题询问主要意见有五点:市政府要确保年底前完成央督河涌的整治任务;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确保河涌的“长制久清”;继续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提升现有污水管网的收集效能;进一步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压实各方责任。
“打好打赢攻坚战是市委市政府及人大共同的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是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冯煜荣说。他表示,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将把询问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落实的任务以审议意见的形式送市政府,市政府要建立工作台账,推动问题有效解决。被询问对象应当在收到审议意见书后的三个月内,将研究处理和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被询问对象落实审议意见的情况不满意的,会要求相关单位继续整改并报送落实情况。
专题询问摘选:
邓秋元(中山市人大环资委委员,古镇镇教育事务指导中心主任):在今年6月份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山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中发现,因为生活污水没有被彻底收集到污水管网直排入河涌,导致大量黑臭水体产生。请问污水没有被有效收集的原因是什么?
中山市住建局:中山的污水治理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发展原有的污水管网已不能满足需求。加上历史上河涌覆盖后均将暗渠作为排污和排洪管道使用,而且大部分暗渠没有源头来水,一场大雨后,大量暗渠污水的排出也是引发河涌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中山市住建局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管网作用,提高污水收集率。一方面从源头上将直排入河涌的污水截入现有的主干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另一方面对既有管道进行检测与修复,确保河涌截污通过污水管有效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中山市水务局:目前,中山市水务局负责的中心城区污水管网有340多公里。由于部分早期建设的污水管网,经过30多年运行,存在下沉、错位、堵塞、破损等问题,导致部分污水渗漏,未被有效收集。下一步,水务局将强化污水管网的管养维护。加快完成中心城区老旧管网检测,年底前计划对70公里的老旧管网完成检测。另外要加快推行系统、高效的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管理体制。
黄金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中心组团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示范项目河涌恒大二期排洪渠(现改名为槎桥排洪渠)于2017年12月完成第一阶段整治工作,达到“初见成效”;2018年底就已完成整治工作,进入管养阶段。但是黑臭水体监测结果显示,恒大二期排洪渠2019年第3季度为重度黑臭,多季度为轻度黑臭。请问水质复黑复臭问题突出,是什么原因?
中山市住建局:由于恒大二期排洪渠暗渠闸门老旧破损,污水泄漏到排洪渠内,所以出现水质复黑复臭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研究制定了更换闸门的方案,并在6月30日完成了新闸门的更换工程,目前水质已经明显改善,达到消除黑臭的目标,正在开展“长制久清”的评估工作。
陈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石岐区工委主任):2020年6月,中山职能部门历时 45天首次摸清了岐江河沿岸139个入河排污口,为精准治污提供了依据。《中山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也规定,对无责任(认领)者的排污口予以封堵。请问目前对于中心组团河涌排污口的排查工作推进如何?入河排污口是怎样规范管理的?无人认领的排污口是否已采取封堵措施?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中心组团入河排污口4713个。目前已发专函要求中心组团各镇区开展入河排污口核查整治,核实551个;试点区域公告,开展15条黑臭水体和大涌镇叠石片区、南村片区、青岗片区入河排污口登记,并将登记数据与住建及项目单位共享;协同中心组团项目单位开展入河排污口巡查及核对,并对整治模式达成一致意见。
目前入河排污口规范管理在全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山已被列入全省排污口规范化管理试点城市。试点的基本思路是依据《中山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在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纳管排放;不在管网覆盖范围的,按照“建管-纳管-封堵”的思路或纳入监管;工程措施主要依托全市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管理措施主要是加强排水管理及入河排放监管,逐步消除入河排污口无序现象。
前期试点公告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排污口无人认领;目前已和住建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将依托中心组团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对无人认领排污口进行封堵,15条黑臭水体已按照截污要求封堵了全部排污口,仅保留市政排口,基本晴天无水排。
编辑:侯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