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区块链技术,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金融领域的应用,事实上,区块链技术也能够在版权保护、司法审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9月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北京互联网法院以及首都版权协会共同举办了“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发布会暨可信数字版权生态重点示范项目发布会”。
据南都记者了解,“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依托北京版权保护中心“版权链”平台和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平台,搭建形成了行政司法协同、多方参与、技术支撑、机制创新、诉源共治的区块链版权治理工作模式。
什么是“版权链”?据首都版权协会副秘书长宣宏量介绍,版权区块链是有由证书链、维护链、交易链组成的多链区块链,共同构成版权行业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证书链是存储数字版权登记证书,用来提供可信版权资产确权服务;维护链是用户数字资产发行和版权交易的凭证存储;交易链提供存储版权监测数据,并提供侵权线索和电子存证服务。
宣宏量表示,版权区块链技术能够应用在游戏、音乐、出版、图片、非文化遗产、艺术品等等九大领域。他特别提到,目前已经出版的《武汉抗疫日记》一书,已经应用到版权区块链技术。
此外,版权证书也是版权链中的重要部分。在北京版权保护中心主任薛峰看来,传统版权证书所能呈现的版权信息有限,存在易篡改、易伪造、传递性差、追溯难的缺陷;而数字版权证书信息容量大,可以完整记录作者、著作权人、作品、作品文件、权利证明文件的信息。数字版权证书通过哈希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实现证书可信任、可追溯、可传递、高效率、易管理、不可篡改。
薛峰认为版权证书数字化和上链,解决了发展数字版权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版权资产数字化和数字版权资产上链存储问题。
“天平链”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建立的区块链电子存证平台,形成了法院、公证处、司法鉴定所、互联网商业平台参与的联盟链数据治理升天。此外“天平链”还是首批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区块链服务备案的唯一司法区块链应用。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介绍,自2018年9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建院至2020年6月30日,该院共受理案件64473件,其中著作权案件49855件,占比77%。她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法院审理案件时常常面临技术性强、复杂性高、类型新颖等诸多挑战,另一方面权利人也面临着维权难、举证难等问题。
张雯表示,自从2018年北京互联网法院率先引入区块链技术推出“天平链”,有效解决了当事人和审判人员在电子证据存证、举证、验证环节面临的诸多难题。
不过,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版权协会副会长熊澄宇教授指出,信息社会的变革,为数字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唯有通过适度保护,才能真正实现版权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黄莉玲
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