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表彰一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以党中央名义表彰一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其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获授“共和国勋章”。
钟南山院士。南都记者 谭伟山 摄
2003年,钟南山院士以其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的专业务实和求真敢言感动了中国,一句“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十年后就《非典十年》专题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他表示,“如果说非典成就了我,我宁愿没有那场灾难。”
2020年,从学生、广东同行那里发现了新冠病毒人传人证据后,83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夙兴夜寐,乘坐高铁餐车逆行武汉的照片再度刷屏,感动了世界。3月14日,他在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从本心来讲,更愿意到临床一线管病人,做回一个普通医生。”
1月18日,钟南山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通讯员 苏越明 摄
餐车乘“逆”上武汉 改变了防控策略
2020年1月18日上午10时,刚刚完成前期广东省防控调研工作的钟南山接到紧急任务,为尽快了解武汉当地实际情况,他得在春节车票紧张的情况下,与助理迅疾赶到武汉。当日下午4时,他们赶到广州南站时,已没有座位票,只能购买了两张无座票,并在狭窄的餐车座位区短暂休整。于是就有了钟南山刷爆网络的那张逆行图片。“院士当天的行程、工作非常满,一天高强度的工作让他非常疲倦,可即便是挤在餐车,院士也没有丝毫的怨言。”钟南山的助理苏越明事后向南都记者说。
1月19日晨,钟南山又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随即展开了密锣紧鼓的行程,到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到金银潭医院考察,与ICU医生视频交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一步了解情况,与武汉市卫健委核实当时已发病的实际人数,组织专家组开会,奔赴北京。
1月20日到国务院汇报情况,参加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晚上与“新闻1+1”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现场连线,向全国人民简单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情发展情况。短短3天,钟南山旋风式辗转三地,实地调研、组织专家讨论、向国家汇报情况,快速及时地研判疫情,为国家防止疫情的蔓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钟南山院士团队事后曾通过系统对新冠肺炎的传播进行了复盘,结论是:如果武汉封城推后5天,全国发病峰值可能达到17万。
2月23日下午,钟南山与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开展远程会诊。广东省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医师蒋文新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向钟南山介绍情况。南都记者 陈辉 摄
心细如发 疫情期间两度动容落泪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专业坚韧的钟南山院士,也是一位情感细腻的人。两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动容落泪,展现了他的另一面。
在专业领域,钟南山一点都不含糊。新冠疫情期间,他坚持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指示精神,按照“早关注、早部署、早启动、早落实”的策略,结合广州和广东的实际情况,进行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
在钟南山的牵头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了广州绝大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支援市八的医疗队全程参与8例危重症、17例重症的救治工作,驰援武汉的医疗队累计诊治逾400例次。
他还主持《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至第八版的撰写与修订,利用远程网络会议系统,牵头对湖北武汉、荆州等各省市的危重症、重症病例进行远程会诊24场55例次,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危重病救治的成功率。
3月12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出席广东省第41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南都记者亲历了其中不少的远程会议。不少会议、远程会诊都远远超时,往往错过了用餐时间,工作人员会准备一些牛奶、面包给与会者,钟南山一拿到牛奶面包,都会先问问,陪同自己前来的助理、师傅(司机)是不是已经吃过东西。
钟南山的细腻之处,还体现在对病人的呵护上。中山市的彭女士怀孕超过35周,感染新冠后病情进展非常迅速,先后出现感染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等问题,非常危险。终止妊娠后,病情仍迅速进入多脏器衰竭状态。命悬一线之际,治疗团队为她上了ECMO。整个救治过程中,钟南山高度关注彭女士的病情发展与救治方案,至少三次参加彭女士的会诊。在第一次参加会诊时,他还特地拜托一线医护人员,“太年轻了,请一定要把她救回来”。经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和呼研院多位专家的多次多学科会诊,一个多月后,终于把31岁的彭女士从死神手上抢了回来。
当这个几度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产妇,转出ICU,通过视频向钟南山院士致谢时,老人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中国红十字会援助伊拉克医疗专家组结束50天的支援工作后回国。5月11日,钟南山迎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们返穗。南都记者 张志韬 摄
用科研助力临床救治 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随着国外疫情的不断恶化,中国的钟南山,成了世界的钟南山。他先后进行24场国际远程连线,受时差因素影响,不少国际连线在午夜时分进行。
钟南山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印度、西班牙、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的科研临床专家进行经验探讨,传授我国新冠救治成功经验,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中国方案”,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其中,中欧五国交流会达到全球1.5亿观看量。
疫情期间,钟南山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相关基础研究,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从临床样本、粪便及尿液中分离出活毒株。
钟南山院士团队还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临床特征研究,并揭示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合并症与新冠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认识和科学诊治新冠肺炎提供重要依据。
钟南山领衔开展了新冠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紧急对700多个已上市中药和组分进行抗新冠病毒药效筛选,筛出100多个具有直接抑制新冠病毒和炎症因子过度表达的中药,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向国内外发布,解决临床无药可用的现实问题,同时连续在国际知名杂志Pharmacol Res和Phytomedicine发表4-5篇文章,有力促进了国际医药同行对抗新冠中药的科学认识。
开发出人工智能应用与预测模型构建,研发了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研发新冠肺炎危重症AI预测模型及新冠疫情暴发趋势预测,为政府部门制定疫情防控指引提供科学依据。
钟南山还领衔开展了广东省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究,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目前研制3类疫苗,包括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VLPs)疫苗。
基于临床防控需要,钟南山院士团队还创新临床转化应用,首创单人隔离、即时消杀理念,生产院感防控系列设备应用,广东省药监局迅速组织专家对钟南山团队研发的隔离病床产品进行论证、现场评审,应急审批生产注册证、应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中。
8月16日,钟南山院士出席“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学术交流会议”。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126天的抗疫历程,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只争朝夕,一边进行临床救治任务,一边进行科研攻关,先后获得部级科研立项5项、省级科研16项、市级5项,牵头开展新冠应急临床试验项目41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文章50余篇,授权专利6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疾病指南3项,牵头完成新冠相关论著2部,群策群力,助力临床救治。
坚持“治疗第一、科研第二”,钟院士团队成功将临床治疗与科研攻关形成有机整体,真正实现所有研究都是要为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服务的目标。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编辑:任国庆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他们获国家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