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群山之巅》之后,时隔五年,著名作家迟子建最新长篇小说《烟火漫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聚焦当下都市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迟子建以从容洗练、细腻生动的笔触,燃起浓郁的人间烟火,书写了一座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作家以此力作奉献给自己生活了三十年的哈尔滨。
9月9日晚,“生命如歌,烟火漫卷 ——迟子建《烟火漫卷》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李敬泽、阿来、格非、潘凯雄等作家、文学评论家一起到场助阵,由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担任主持嘉宾。
许戈辉、潘凯雄、迟子建、李敬泽、格非、阿来(从左至右)
迟子建从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发表六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多年来保持着旺盛稳定的创作力,且作品获得三次鲁迅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国内外文学大奖。
哈尔滨对于迟子建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迟子建的写作也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上世纪末,迟子建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这个历史舞台的主场景之一,无法回避,她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二十年过去,她在哈尔滨生活日久,了解愈深,自然而然将笔伸向这座城,于是有了《黄鸡白酒》《起舞》《白雪乌鸦》《晚安玫瑰》等作品。
迟子建在分享会现场。
熟悉迟子建的读者朋友知道,她的长篇小说节奏,通常是四到五年一部。其实,在写完《群山之巅》,这部关于哈尔滨的长篇,就列入她的创作计划中。2019年4月,迟子建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完稿的年末,新冠疫情开始肆虐,作家一面忙于疫情中的工作,一面修改这部小说。
“以前并不喜欢那种都市的喧嚣和奔忙,可当生活以惊悚的方式静止的时刻,你的心脏虽然跳动,却有窒息的感觉,就怀念这种喧嚣了。”
作为书写了百年前哈尔滨抗击鼠疫历史的作家,再次面对大面积的疫情,她感到“历史回来了”。疫情令人伤痛,人们愈加珍惜人间烟火:凌晨批发市场喧闹的交易,晨曦时分的鸟雀和鸣,城市街道开出的每一种鲜花,食物的香味,澡堂子里氤氲湿润的热气,旧货市场的老器物,老会堂音乐厅的演出,饭馆或礼堂的二人转,风味小吃,服装,交通,做礼拜的教徒……哈尔滨城的丰富的生活包含其中,温婉细致,意味深长。
迟子建会在写作或工作的间隙,乘坐地铁公交穿行在哈尔滨的各个城区之间。去蔬果批发市场,去夜市花市旧货市场,起大早观察医院门诊挂号处排队的人。凡是作品中涉及的地方,她都要触摸和感受。
在她看来,哈尔滨是一座“有老灵魂的城市”,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历经百年,其貌苍苍,深藏在现代高楼下,看上去破败不堪,但每扇窗子和每道回廊,都有故事。它们不像中央大街黄金地段的各式老建筑,被政府全力保护和利用起来,这种半土半洋的建筑,身处百年前哈尔滨大鼠疫发生地,与这个区的新闻电影院一样,是引车卖浆者的乐园,夜夜上演地方戏,演绎着平民的悲喜剧。从这些遗留的历史建筑上,能看到它固守传统,又不甘于落伍的鲜明痕迹。迟子建在小说的创作谈里感叹道:“这种艺术的挣扎,是城市的挣扎,也是生之挣扎吧。”
她说:“哈尔滨这座自开埠起就体现出鲜明包容性的城市,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城外人,他们的碰撞与融合,他们在彼此寻找中所呈现的生命经纬,是文学的织锦,会吸引我与他们再续缘分。”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