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苏东坡大展如约而至!跟着祝勇走近“千古风流人物”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9-09 16:44

今年是紫禁城600岁,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去年年底,故宫官宣2020年大展清单后,苏轼主题特展成为了下半年最为期待的大展。近日,备受关注的故宫600年系列展之“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终于官宣了。该特展于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

231未命名文件.jpg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体数量、质量和丰富性上都具有一定优势。此次故宫博物院举办以文物为载体,以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的展览,尚属首次。

WechatIMG6367.jpeg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苏轼不但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高雅的生活品味与豁达的人生态度,散发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苏东坡的诗词中,表达挚爱之思,境界之深,莫过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都被化用为现代流行歌词,毫无违和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里的生命力,穿越千年依然生动可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月圆之夜永恒的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中国文人归隐理想的终极表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里的历史况味,至今让人感喟不尽。

但作为一个现代人,用文字表述苏东坡并不是一件易事。爱东坡,写东坡,说东坡的人已太多;写出新意,写得特别,在精神上无限接近苏东坡,更为艰难。

以书写故宫而被读者熟知的作家祝勇,迎难而上,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三年前,祝勇出版了《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同时,由他担任总撰稿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三年之后,为配合故宫的苏东坡大展,祝勇不仅对原书的文字进行了修订,而且特别精选了两岸故宫跨域宋元明三个主要朝代的艺术藏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的最新典藏版。

WechatIMG6362.jpeg

祝勇的文章充满诗意与哲学思考,他从十个侧面——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书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生命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面而生动的苏东坡。

诗词、书法、画作,在苏东坡的笔下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交友唱和、文人共振,苏东坡参与了他所处时代每个细节的建设。在书中,作者将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联系起来,由苏东坡个体的人生去反观他所处的时代。该书不单是苏东坡的个人传记,更书写了整个宋代的精神文化风貌。

写作离不开阅读。祝勇曾用四年时间翻阅二十卷册的《苏轼全集校注》,认真阅读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在过去十余年间,祝勇行走大地,无意间几乎重走了苏东坡走过的所有道路: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翻越艰险的蜀道,从四川进入陕西(当年李白从成都进入长安,走的也是这条道);定州、河洛、江浙之行;自长江入赣江,体验十八滩之险;翻越南岭,抵达广东梅州、惠州;渡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南……正是这样,祝勇一步一步逼近历史的现场,向苏东坡那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慢慢逼近。

s5f4c67d33eab1.jpg

(朱之蕃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 轴,此苏轼笠屐像所据粉本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之作。苏轼晚年被贬海南时,曾在访友途中遇雨,他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处之。此图表现苏轼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此类笠屐像也成为后世在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范式。)

祝勇认为,苏东坡一生的主题,并不是如何报效朝廷,而是如何与自己的命运对抗。在作家笔下,苏东坡是属于人间的。苏东坡一生中三次被贬,大起大落。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浩大沉重地降临,他就用无数散碎而具体的快乐来把它化于无形。”这是苏东坡一生最大的功力所在。

他是石,是竹,也是尘,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写的“泥污燕支雪”。苏东坡的文学艺术,牵动着人世间最凡俗的欲念,同时又代表着中国文化最坚定的价值。

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差不多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在不同的时间里,与苏东坡相遇。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