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南都讯 记者李榕 9月9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举行“华南首家O形臂+天玑机器人百台手术”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继2019年10月30日成功完成“全国首例O形臂+天玑机器人脊柱手术”后,南科大医院在10个月内已完成一百台O形臂+天玑机器人骨科手术,手术成功率百分之百,并实现了脊柱、骨盆、四肢手术的“全覆盖”,成为华南地区首家O形臂+天玑机器人手术过百台的医院。
比传统手术创伤小、康复快、花费少
发布会现场,全国首例O形臂+天玑机器人脊柱手术患者和O形臂+天玑骨科机器人第一百例患者同时现身。
其中“百例”患者黄先生,不久前,他在工地上班时,从高处坠落,导致了骨盆骨折。“我当时右边着地,不能动弹,非常痛。”黄先生说,同事把他送到南科大医院,当晚就做了外部支架手术。
骨科主任郑木平是黄先生的主刀医生,他介绍,由于骨盆解剖复杂,而且手术区域与盆腔内脏器、神经、血管靠得很近,致残率和致畸率高,技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在黄先生生命体征平稳后第一时间,医院骨科团队为其开展了O形臂+天玑机器人导航辅助下骨盆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
“当时医生跟我说机器人手术,我完全不了解,但做完后,我感觉恢复非常好,手术很成功。”黄先生说。
据郑木平介绍,在机器人辅助下,医生为患者成功置入了骨盆骶髂螺钉,误差控制在“一根头发丝”范围内,出血量仅1ml,手术切口不到1cm,而且螺钉植入的手术时间不到30分钟,而传统的手术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以上这些。
其实,早在2019年10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就开展了“全国首例O形臂+天玑机器人脊柱手术”。国产天玑机器人在O形臂的配合下精准“操刀”,为一位高处坠伤患者实施腰椎骨折手术。 患者术后早期就能下床活动,手术成功。
首例手术的完成人、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脊柱外科王林教授介绍,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可应用于四肢、骨盆、全节段脊柱等多个部位,定位精度小于1毫米,在适用范围及精度上均处于世界前列。
人体是非常精密的“仪器”,手术过程中如何做到更加精准,需要一副人体“地图”。O形臂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术中影像采集系统,在10余秒内即可扫描获取术区实时高清3D图像,数据量和精准度远远超过普通二维透视。对于医生来说,O形臂就像地图,告诉医生手术时该挑选哪条路线,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南科大医院突破技术壁垒,成为全国首批掌握O形臂+天玑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医疗单位。传统骨科手术被仅需要一到数个1厘米左右经皮创口即可完成的微创手术替代,手术创伤小、时间短,病人康复快、花费少,真正体现了外科手术“个体化、精准性、微创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数字骨科开拓者和领军人、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院长裴国献指出,南科大医院完成O形臂+天玑机器人骨科手术破百例,这是医院在智能与数字外科领先地位的集中体现,也是医院“提质升级”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培训基地
探索建立临床运用和培训规范
在此次会上,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同时挂牌成立“天玑骨科机器人粤港澳大湾区培训基地”。据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早在2017年,国家工信部及卫健委在联合发布的《关于组织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通知》,明确国内有条件及影响力的医院可以联合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探索建立中国自己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使用技术标准和临床应用规范,构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应用示范一反馈改进一水平提升一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数字骨科学倡导者和领军人裴国献教授推动下,南方科技大学医院落地了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智能与数字外科创新中心,医院引进了高水平骨科医疗团队。粤港澳智能与数字外科创新中心下设3D打印外科部、虚拟现实临床部、手术机器人部和骨植入物研发部四个创新平台,立足打通智能与数字外科通往临床的“最后一公里”。
此次,在开展百台O形臂+“天玑”机器人骨科手术的契机,建立“天玑机器人粤港澳大湾区培训基地”,旨在借助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领先的数字骨科经验和丰富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经验,医企联合共同打造华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及培训基地。期待可以为建立中国自己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使用技术标准和临床应用规范做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这个基地将承担以下功能:探索和创新更多的骨科机器人术式,创新国内甚至全球首创的结合数字骨科的新术式,在国内形成较好的影响力;总结和归纳骨科机器人手术经验,形成临床应用规范,并进行推广;建立华南区有影响力的培训基地,辐射华南地区,建立临床培训规范;利用创新中心优势,与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骨科机器人的进一步科研开发。
编辑: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