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已久的华住赴港二次上市终于坐实。9月10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披露了华住集团的上市招股书,已通过港交所聆讯,高盛、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商,将发售2040万股股份。
据报道,华住将香港IPO最高定价设定在368港元/股,将于9月22日开始在香港进行股票交易,预计全球发售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3.35亿港元(约9.7亿美元)。
据悉,华住将通过上市募集资金,40%用于计划两年内在中国开业的约50家新的租赁及自有酒店(经济型分部至高档分部)的资本支出及开业前费用,升级及持续维护现有租赁及自有酒店有关的资本支出,20%用于提升技术平台(包括华住会),30%用于偿还于2019年12月提取的部分循环信贷融资500百万美元,10%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2010年,华住集团登陆美股,截至9月10日收盘报44.55美元/股,市值127.59亿美元,对比港股定价相当于每股溢价6.6%。目前其已拥有超过310家附属公司。
对于在港二次上市,华住表示,“符合本集团的业务发展战略且有利于我们及股东的整体利益,将为我们提供更多进入亚洲的资本市场的机会,并进一步提升在酒店行业中极为重要的形象,提高我们吸引新客户、人才、业务伙伴和战略投资者的能力。”
据招股书介绍,当下,中国的酒店行业仍高度分散,并由大量独立酒店及少数连锁酒店组成。截至2019年底,连锁酒店客房数仅占中国酒店客房的24.9%,远低于全球平均的约41.1%。具体而言,中国三线或以下城市的酒店行业连锁酒店渗透率相对较低(于2019年约为21.1%),为连锁酒店带来巨大增长机会。受益于品牌酒店的低渗透率所带来的整合机会,经历疫情影响后,中国连锁酒店营业额预计于2024年达到人民币7106亿元,自2020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4%。
招股书援引行业统计称,截至2019年底,以经营的酒店客房数量计,华住为中国第二大及全球第九大酒店集团,经营超20个酒店品牌,拥有约1.53亿名会员。
自2012年起,华住先后收购了星程香港、桔子水晶、布洛斯酒店管理、德国本土德意志酒店。截至2020年6月30日,华住拥有6187家在营酒店(4成系汉庭酒店),包括758家租赁及自有酒店及5429家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酒店复合年增长率22.5%;采取三种不同经营模式:租赁及自有模式(758家)、特许经营模式(342家)以及根据管理合同经营的特许经营酒店——管理加盟模式(5087家)。
在财务方面,2017-2019年,华住的净收入分别为83亿、100亿和112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2.28亿元、7.16亿元、17.69亿元。今年一季度,酒旅行业普遍遭受疫情严重冲击,3月开始逐渐恢复,6-7月部分地区疫情再复发。
据统计,一季度华住集团在营酒店(不含征用或临时关闭店)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88元,大幅低于2019年同期的178元,录得季度净亏损21.35亿元以及负现金流。
招股书透露,今年前6个月,华住集团估计已有43家酒店因此次疫情而关闭(在2月份的高峰期一度有超2000家酒店临时关闭),包括位于中国多个线级城市的怡莱酒店、海友酒店、汉庭酒店、宜必思酒店及星程酒店品牌旗下的酒店。在中国,仍有139家华住旗下酒店被政府征用。“所有该等因疫情而关闭的酒店均为管理加盟或特许经营酒店,因此我们不就其关闭承担任何开支。该等酒店产生的收入及净利润甚微。”同时华住表示,下半年因疫情可能关闭的酒店数量很大程度上视乎疫情发展而定,预期酒店关闭的数量将少于上半年。
据介绍,上半年,96%的华住酒店(不包括被征用)已恢复运营,6月初的入住率约为83%;二季度,华住酒店的平均入住率恢复至约69%,超过国内40%的行业平均水平。二季度,华住集团净收入19.53亿元,同比下滑31.7%,环比一季度下降近3%,主要因此前收购的德意志酒店收入大幅下滑;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5.48亿元,同比下滑189%。
在股东构成上,截至目前,华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季琦持股33.53%,雅高持股5.23%,但上市后这一比例将被稀释,使得雅高不再是华住主要股东之一;携程持股7.42%。
华住方面称,计划通过在中国较低层级城市的高度分散和低渗透率的市场开设更多酒店来巩固我们的竞争优势,预计将进一步扩展酒店网络,以涵盖逾10,000家酒店。同时在多品牌战略基础上持续升级及创新产品,扩大品牌组合于中高档及高档以及休闲及度假村市场的能见度、扩大客群。除了内生增长,亦计划选择在经营效率能创造强劲协同效应的其他全球市场开展收购。另据招股书披露,华住正继续探索不同业务的持续融资需求,并可能在上市后三年期间内考虑将一项或多项相关业务于香港联交所分拆上市。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