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领衔的团队,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对乳腺癌生长的微环境及远处转移的器官组织、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后,提出肿瘤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肿瘤生态学说,以此理论体系引领临床治疗,创造不少的救治经典和医学奇迹。
从4张病床起家,一路艰辛创业发展,全国首家公立乳腺专科医院正式挂牌成立。
11日上午,为了能够打破乳腺肿瘤的这个生态,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为系统的治疗和全流程的管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依托其乳腺癌及其相关领域的强大综合实力,正式挂牌成立逸仙乳腺肿瘤医院。这是国内首个公立乳腺专科医院,并将以开拓乳腺癌诊疗新领域,提高肿瘤治愈率为导向,依托孙逸仙纪念医院为旗舰,整合肿瘤、心血管、内分泌、康复、妇科生殖及精神心理等多个临床学科,打造全链条的高水平乳腺癌诊疗和研究综合体系,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一站式的整合型医疗服务。
乳腺癌治疗一直引领着整个实体肿瘤治疗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乳腺肿瘤医院,引领我国乳腺专科发展,提高我国乳腺肿瘤诊治水平已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逸仙乳腺肿瘤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表示,成立逸仙乳腺肿瘤医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乳腺肿瘤中心,是为了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学术前沿,是因为在整个实体瘤、癌症的治疗方面,其实一直是以乳腺癌治疗为标杆的。在现代医学对实体瘤治疗束手无策时,19世纪末,乳腺治疗领域率先提出并实践了乳腺癌根治术,并取得了患者复发率降低、生存期延长到显著效果。于是,其他实体癌才紧随其后,亦步亦趋的通过外科手段对肿瘤大块切除、对淋巴结清扫来进行治疗。
到了上世纪70年代,Fisher提出乳腺癌等实体肿瘤从一开始就是全身性的疾病。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全身综合治疗模式,即通过保留乳房根治乳腺癌手术。既不会增加患者的复发风险,还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种尽最大可能保留器官的肿瘤根治手术理念,又在其他的实体肿瘤治疗中得到验证,并一直被奉为圭臬。
宋尔卫院士领衔的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癌团队,是我国最早开展保乳房根治术、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保腋窝手术的团队之一。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团队在宋尔卫院士带领下,通过对乳腺癌生长的微环境以及远处转移的器官组织、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肿瘤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肿瘤生态学说,指导以提高抗肿瘤特异性免疫为目标的综合免疫治疗理念,利用保乳术后保留的肿瘤土壤作为材料,通过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提高抗肿瘤免疫功能,近十年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91.8%,达到国际顶尖乳腺癌诊疗中心的水平。
治疗过程衍生的相关疾病
这家专科医院都能一站式搞定
宋尔卫表示,恶性肿瘤是多因素、全身性疾病,乳腺癌更是如此,其病因、预防、诊断、治疗均涉及多个学科专业。乳腺肿瘤患者经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后,往往可以长期存活。但多年后,由于放疗、化疗等治疗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发病率增高,有的患者会出现心理情绪障碍问题,也有年轻患者有生育需求,这些问题乳腺癌治疗的单个学科是不能解决的。
“为了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我们在乳腺肿瘤中心的基础上,成立逸仙乳腺肿瘤医院。一方面打造集乳腺肿瘤预防、诊断、特色专科治疗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治疗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对乳腺癌患者远期的健康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建设包括11个临床专科和研究机构的乳腺肿瘤医院。”
宋尔卫表示,这11个临床专科分别是乳腺外科、乳腺内科、乳腺诊断专科、乳腺整形外科、乳腺放疗专科、树华乳腺癌研究中心、肿瘤内分泌科、肿瘤心血管科、肿瘤心理支持和咨询科、肿瘤生殖科、肿瘤康复科等11个临床专科和研究机构,是国内多学科团队配置最完整的乳腺肿瘤诊疗综合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乳腺肿瘤专家宋尔卫教授。
乳腺癌因素引发的特殊心血管病,这里能够搞定;年轻患者的生育需求,在这里也能实现。
按照规划,未来将以逸仙乳腺肿瘤医院为旗舰,由宋尔卫院士领衔,打造多学科诊疗基础和临床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在南方布局乳腺肿瘤医院诊疗网络。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采用“1+N”联动发展模式。
这一网络,将构建中心城市医院、省会城市医院、地级市医院和县级市医院的四级网络,从上而下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协同发展。考虑通过1家品牌旗舰医院为N家便民医院提供专家和技术指导支持,提升其业务能力,确保常见病处理能力的标准,而N家便民医院则为1家品牌旗舰医院提供疑难病源。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将以年轻乳腺癌、疑难乳腺癌和先进技术如免疫治疗为突破口,扩大临床规模和国内外影响力,在10年内达到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乳腺肿瘤诊治水平。”
不仅要“保乳”治癌
还要改造肿瘤的微环境
去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乳腺专科门诊近10万人次,收治新发早期乳腺癌2000多人。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医院保乳手术率仅有10%-20%,而该中心的保乳手术率达到51.7%,远超国内同行,达国际先进水准。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1.8%,在乳腺肿瘤规范化及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国内领先并达国际水平。
许多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了保乳手术后具有长期的无病生存,基于此,宋尔卫院士提出剩余乳腺组织中的微环境在术后的系列辅助治疗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并提出保乳手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治疗微环境,为保乳手术的学术发展指明了全新道路。
近十年来,宋尔卫院士团队都在关注乳腺癌肿瘤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并将此比作“种子”与“土壤”。他们率先提出,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可通过辅助治疗将剩余的乳腺“土壤”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抗癌免疫细胞的“生产基地”。
“中心还是国内最早开展全程疾病管理服务的专科,目前有6名专职的疾病管理师,她们负责患者常见问题的咨询和安排好各项治疗的跟进,实现乳腺肿瘤患者的全流程管理。”
未来:从4张病床发展到千张专科床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在90年代创建之初,只是一个小小的专科,刚开始只有4张床位。在苏逢锡教授的带领下,经历了艰苦漫长的“创业”阶段,乳腺外科才渐渐成长起来。1994年,正在攻读七年制研究生的宋尔卫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实习,期间开始向苏逢锡教授学习,两人一拍即合,还一起合作申请校级课题基金。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的病区一角。
2004年,宋尔卫刚完成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苏逢锡教授就把他引进乳腺外科。苏逢锡教授长于临床治疗,很早就树立了保乳保腋窝的理念。宋尔卫精于科研,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微小分子RNA对乳腺癌起源的癌干细胞的重要调控作用,研究成果在《Cell》杂志发表。两人各司所长、配合默契,让乳腺肿瘤中心在临床和科研上齐头并进,迅速发展壮大。
宋尔卫院士在团队的人才培养方面倾注了很多心血。乳腺肿瘤中心主任刘强教授是2011年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副主任苏士成教授在宋尔卫院士团队的悉心栽培下,成为医院本土培养的3位国家优青之一。
苏士成教授介绍,宋尔卫院士的团队也是其培养医学科学家的一个雏形模式。团队中有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等多背景的学生,多学科的背景能够带来更多知识和思维的碰撞。每周,宋尔卫院士都会雷打不动地召开一次实验室例会,手把手指导每位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研究思路,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回解决临床问题中。
在宋尔卫院士的带领下,这个优秀的团队培育出了多位获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优秀人才。目前,乳腺肿瘤中心拥有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讲师、主治医师、住院医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59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0人。
团队现拥有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讲师、主治医师、住院医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59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0人。
刘强表示,即便是挂牌成立了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后,病床位数等也不会马上进行扩张。在现有121张病床的基础上,近期将新增150张专科病床。未来远期预计则将达到1000张规模。
“除了硬件床位数上的增长,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压缩平均住院日,利用现有力量服务更多的病患。”宋尔卫院士表示,除了在治疗端、科研端继续发力,逸仙乳腺专科医院还将在乳腺癌早期筛查领域上发力,通过和政府、医保部门的合作,院士团队计划在广州黄埔、肇庆市启动全面的乳腺筛查工作,延伸国家农村两癌筛查计划的同时,让发病率更高的城市女性也能通过早癌筛查获益。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实习生萧嘉佳
摄影 南都记者梁炜培
视频 南都记者吴泽嘉 张驰
通讯员 林伟吟 张阳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