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综合征、β地贫……这些先天性疾病患儿的降临,对其个人、家庭、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而有效的预防方案,就是通过精准的产前诊断加以干预。
9月12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联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举办2020年预防出生缺陷日“同心抗疫、护佑新生”主题宣传活动,并发布了全国首个关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产前遗传诊断领域的团体标准——《产前外显子组测序遗传咨询和报告规范》。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出席活动。
广东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庆锋表示,广东产前诊断和筛查工作起步早、发展快、后劲足。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和深圳两地的医疗机构就开始探索开展遗传咨询门诊和细胞遗传学工作,90年代广东建立了全国第一批产前诊断机构和第一批国家级产前诊断技术培训基地,在国内较早建立产前诊断管理和评价体系。
2014年起,省财政设立专项,开展出生缺陷综合干预项目,实施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地贫产前诊断和干预补助等项目,大幅提高广东的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连续4年下降,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死致残性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重度地贫胎儿产期干预率达90%以上。
“广东去年通过产前诊断发现并干预了2730例严重的出身缺陷病例,估算减少的家庭、社会支出超过27亿”。徐庆锋透露,接下来,广东省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还将对针对产前诊断和筛查管理的风险点,加强全省产前诊断的人员培训和技术质控,督促各地做机构严格把握使用证,做好执行同一规范报告解读,正确职能指导,严格内部指控,提高全省产前诊断服务的同质化水平,相信团体标准的发布和各项知识的落实,将为规范,推进广东省的产前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降低出生缺陷,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庆锋表示,广东产前诊断和筛查工作起步早、发展快、后劲足。
新标准可预防过度应用、解读片面等问题
据悉,《产前外显子组测序遗传咨询和报告规范》由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牵头,联合全省多个产前诊断机构起草,是国内首个产前诊断领域团体标准,对于广东产前诊断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团体标准的主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主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遗传病分会主任委员尹爱华教授介绍,当前,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产前诊断、出生缺陷防治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活力,推动基因病产前诊断能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但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如标准、规范缺失,遗传咨询医师缺乏、临床妇产科医生遗传咨询能力相对滞后,对于新技术在产前诊断领域应用的局限性、风险了解不足,导致过度应用、过度干预、解读片面、解读错误等不良后果。因此制订《产前外显子组测序遗传咨询和报告规范》团体标准非常必要。
尹爱华介绍,省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还将针对产前诊断和筛查管理的风险点,加强全省产前诊断的人员培训和技术质控,督促各地各机构严格把握适应证、做好知情同意、规范报告解读、正确咨询指导,严格内部质控,提高全省产前诊断服务的同质化水平。
她表示,随着团体标准的发布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将为规范、推进我省产前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促进我省产前诊断技术,特别是遗传咨询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降低出生缺陷、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杨芳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