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近日发布《2020年地球生命指数(LPI)》报告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正处于“自由落体”状态,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在不到50年中剧减了超过三分之二。
报告指出,自1970年以来,从中非的大象、哥斯达黎加的棱皮龟,到奥克尼岛的北极狐和英国的灰鹧鸪,全球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数量平均下降了68%。据悉,WWF的这份报告研究了4000多种脊椎动物近2.1万个种群,68%这个数字反映的是种群数量的平均比例变化。
WWF总干事马尔科·兰贝蒂尼(Marco Lambertini)将这一发现称为 "大灾难"。他表示,野生动物数量的剧减是 "自然界正在解体的一个指标,我们的星球正在闪烁着系统失效的红色警报"。
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也导致了新冠病毒等全球流行病的上升,因为这些活动使人类与野生动物的距离更接近。
WWF呼吁各国制定法律,阻止食品和其他产品的供应链驱动砍伐森林和破坏野生区域,并呼吁人们从肉类和乳制品转向更多的 "植物性 "饮食。
报告列举了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94%,是全球降幅最大的地方。
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偷猎行为的增加,非洲大象在1985年至2010年期间下降了98%。
英国灰鹧鸪的数量下降了85%,奥克尼岛的北极狐数量下降了62%。
刚果(金)的大猩猩种群数量在1994年至2015年期间下降了87%。
淡水鱼类数量剧降84%,包括长江中极度濒危的中华鲟,下降了97%。
WWF呼吁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扭转这一趋势。兰贝蒂尼表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采取全球协调行动,在十年内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数量的损失。
“我们自身的生存越来越取决于此。” 兰贝蒂尼说。
文/南都记者 陈林
编辑: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