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9月12日至13日,北京天文馆开展“宇宙小卫士”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帮助小朋友们提升垃圾分类意识。
互动游戏模拟垃圾分类场景
正在上三年级的奔奔拿到了一枚绿色别针,这是他刚刚参加游戏活动的奖励。
奔奔妈妈告诉南都记者,之前家里的垃圾大都由奶奶处理,奔奔对垃圾分类没什么概念。
而现在,奔奔成功地分类、投放了一批湿垃圾。“我现在知道哪些是湿垃圾了!”他指着红色垃圾桶高兴地告诉记者。
一位小朋友正在参与“这是什么垃圾”游戏活动。张弛 摄。
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日常垃圾被划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
连大人都要仔细研究的新知识,孩子掌握起来更有难度。为了帮助孩子们提升垃圾分类意识、积极参与家里的垃圾分类,北京天文馆特意在这周末开展了“宇宙小卫士”垃圾分类主题活动。
奔奔参加的,是其中的“这是什么垃圾”游戏。展厅的长桌上,放置着迷你的分类垃圾桶、印有图案的卡片,以及各种垃圾玩具。
“小朋友,猪可以吃骨头吗?如果可以,这个就是湿垃圾,如果不可以,就不是湿垃圾。”天文馆的工作人员坐在桌旁介绍分类原则,引导小朋友熟悉垃圾类别。
成功分类的小朋友会获得一个奖品。“看!孩子拿到礼物,多开心!他很有满足感,愿意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一位母亲说。
工作人员正在与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小游戏。张弛 摄。
飞行棋游戏科普太空垃圾知识
在A馆西展厅,还有一张大大的“太空垃圾飞行棋棋盘”铺展在地上,两个充气的立体骰子格外醒目。
“太空垃圾会对卫星和航天器造成影响吗?”工作人员话音未落,五岁的伊森小朋友毫不迟疑地说出答案:“是的,有影响。”
答题成功,伊森向前连走五步,站在挑战成功的棋格上。工作人员送给他一个杯子,祝贺他完成挑战。
与伊森一起开始飞行棋游戏的小男孩多多,则在考虑一个难题:“太空垃圾是小天体的碎块吗?”
原来,北京天文馆在策划垃圾分类科普活动时,也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增加了天文知识科普。“太空垃圾飞行棋”游戏融入太空垃圾的定义、类别等知识,率先完成棋局的小朋友会得到小礼物。
和“这是什么垃圾”游戏一样,“太空垃圾飞行棋”的人气也非常高。据南都记者观察,人流高峰时,平均有七个孩子在排队等待。
北京天文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孟洁介绍,人类发射的各种探测器在超期服役或遭受碰撞后,就会成为一种太空垃圾,威胁后续飞行器的正常运行。
“现在人类已经制定了宏大的计划去监测太空垃圾,未来会逐步进行回收与清理。”她说。
棋盘旁,小女孩月月正在摆弄着自己制作的星空投影仪模型。被问到太空垃圾的问题时,年仅七岁的她说:“太空中有一些垃圾,然后需要我们慢慢的去清洁、处理。让人类不要向太空扔垃圾,把太空变得更美丽。”
小朋友正在参与太空垃圾飞行棋。张弛 摄
(采写:实习生张弛 记者冯群星)
编辑:欧阳云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观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