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题字、关山月等26人合作巨画《百花齐放》的前世今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9-15 17:23

“新中国雅集——《百花齐放》及其作者画展”2020年09月15日下午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展厅开幕,创作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巨幅花鸟画《百花齐放》再度与公众见面。展览时间持续至9月24日。现在年轻一代或许对这幅画一无所知,但爷爷奶奶辈中一定有人见过印成宣传画的这幅作品。

百花齐放图.jpg

《百花齐放》创作于1956年,这一年初秋,武汉市美术家协会组织中南美专、华中师大美术系教师和中南地区老中青知名画家26人,用一个多月时间集体创作了这件巨幅花鸟作品,画作全部完成后,又专程送往北京请郭沫若先生题写了“百华(花)齐放”四字。这幅画宽402厘米,高173厘米,严谨的花鸟造型与写意手法相结合,细节与局部统一在主题之下,画面恢宏而有气势。1956年11月,此画参加湖北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获得特等奖,后又制作成宣传画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主办方表示,这幅《百花齐放》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将它置于1949年后中国画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可以看到它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人物画、山水画之后,花鸟画表达新的社会功能必须赋以新的内涵。

668x1899_5f6060b7cae4c.jpg

《玫瑰》,1957年,王霞宙,138cm×48.3cm,纸本设色,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800x1206_5f6060b80754c.jpg

《报春》,1979年,吉梅文,103cm×67.6cm,纸本设色,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780x1313_5f6060b7e7e8e.jpg

《花蝶图》,1962年,杨之光、谭荫田,93.5cm×57.5cm,纸本设色,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同年5月26日,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文艺界和科学界作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报告,“百花齐放”一时成为花鸟画界重要题材之一。1956年至1959年间,百花画与百花诗蓬勃涌现,张振铎、关山月等画家在“双百方针”提出后不到四个月,就集体完成了《百花齐放》,体现了他们对花鸟画承载新的内涵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百花齐放”在20世纪50年代以“百花”为题材的合作画并不少见,但达26人的合作实属少见。他们有来自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亦有武汉的花鸟画家张振铎、王霞宙、张肇铭、汤文选等,他们每一位都是中南地区能够独当一面的年富力强的画家。这也就是展览名为“新中国雅集”的缘由吧。

百花5.jpg

《新花迎春》,1962年,杨之光、吉梅文、陈金章、梁世雄、卢振寰、关山月、黎雄才,82.5cm×152cm,纸本设色,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百花齐放》完成后不久的1958年,中南美专的主体便从武汉南迁至广州,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创作者亦分散于南北两个城市,这幅巨作和一段集体回忆几近淹没于翻涌的时代浪潮中。20世纪末,《百花齐放》被香港爱国实业家梁亮胜先生慧眼发现,予以珍藏,并于新世纪初得以与当年的几位创作者重聚。虽然此时大多数参与创作的画家都已辞世,但作品所承载下来的历史信息却能够因此而获得延续。这件带着时代烙印和见证了广美校史变迁的原作,这次得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让师生和社会公众欣赏这件作品的同时获得了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

展览还根据《百花齐放》的作者名单,以广美在中南美专工作过的人员为线索,汇集校内能找到的之相关的作品和文献资料进行展出。广州美院希望以此为契机,开辟文献收藏和研究的新渠道。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丝宝艺术馆承办,还得到郭沫若纪念馆、凡非凡艺术馆的协办。

百花6海报.jpg

编辑:刘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