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1点,南沙龙穴岛传来欢呼。深中通道最宽钢壳沉管E32管节浇筑完成并顺利出坞,刷新了世界上超宽管节在受限水域的出坞纪录,比预计工期提前了一个多月。 通讯员供图
7月25日下午1点,南沙龙穴岛传来欢呼。深中通道最宽钢壳沉管E32管节浇筑完成并顺利出坞,刷新了世界上超宽管节在受限水域的出坞纪录,比预计工期提前了一个多月;
8月22日,深中通道“海上风筝”——西人工岛成岛;
8月30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暗埋段现浇隧道完工,较预期目标提前足足60天。
今年以来,深中通道建设佳音频传,美丽的海上风景线蜿蜒加速向前。或许不用等到2024年,这条海上通道就能串起深中两城。
但比起海上超级工程科技创新引领下彰显出来的“湾区速度”,力求重振“虎威”的“中山,对“深中同城”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要强。而很多人可能没想到的是,对岸的深圳,特别是宝安区,它拥抱中山的心情,同样急切。
1/
深圳:跨海西进 谋同城发展
深中通道之于深圳,岂是一条跨海通道这么简单。它是一粒事关发展大局的棋子。一旦落子,满盘皆活。而深圳的发展活力,将有望在中山、江门、珠海等城市合计1.3万平方公里的经济腹地上得以释放。
因此,深圳推进深中通道建设的心情,远比想像中急切。2017年8月18日,深中通道离开工建设还有几个月,深中水上通(巴)道(士)先行开通。
自2018年11月30日起,深中水上巴士从原来“四进四出”增加至“七进七出”14个单航班,以公交化模式进行运营。南都记者 吴进 摄
深中通道开工后,为了让这座跨海大通道顺利建设,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将深中通道全过程纳入监督中。这也是他们首次对跨市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
2018年,他们从“完成实际投资额”这个指标发现,深中通道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年度投资计划29.45亿元,但截至当年7月底,实际完成投资7亿多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26.4%。监督后,建设单位最后是通过组织劳动竞赛等措施,加快了进度,最后完成了年度建设计划。
今年以来,除了深中通道加速建设的利好频传外,深圳也在不断主动谋划对接中山。
上个月,据深圳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单樑在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透露,“未来深圳将准备400辆大巴,每天24小时往返作为深中通道的摆渡车,直接通到中山的重要大型居住区。”
400辆大巴每天24小时往返穿梭!
深中通道上车水马龙的鲜活场景,跃然而出。深中同城生活确实可期!据预测,未来珠江口两岸客货运交通需求年均增长率超过5%,日均客运量在30万人次以上。
2/
宝安:“环湾区中心”之梦
在深圳西部,产业大区宝安因为这个深中通道,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新格局一直充满着憧憬。建设成为“环湾区中心”可以说是宝安最大的梦想。
这并非是不切现实的空想。
深中通道一旦开通,开车从中山马鞍岛至前海、宝安这些西部片区,只需要半小时左右,比前海至罗湖这些东部区域还要近。而深圳西部这些环湾地带,也有了向西继续挺进的大通道。
宝安如果加上中山一起发展,仅2019年的GDP总量,就高达6954.6亿元,赶超全国30强——省会城市昆明(6475.88亿元),逼近大连7001.70亿元。(表格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末)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宝安的土地面积只有中山的1/4不到,但它去年GDP总量却比中山还要高出70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严重,但宝安GDP总量还是高出中山300多亿元。
反观中山邻居珠海,虽然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中地位不低,但其体量太小,无法拉动中山前行。就去年GDP总量来看,不过是3435.89亿元,中山高不了多少。
所以,抛开科创资源丰富的南山,抛开具有政策创新优势、准备双扩区的蛇口-前海自贸片区,单把深圳宝安和中山统筹规划建设的话,它们1加1大于2的量能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尽管今年国家提出建设的深圳都市圈里没有把中山“圈”进来,但肉眼可见的是,深中通道明显是一条输送“深圳能量”的大通道,更是改变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势力范围”的大通道。
今年6月,深圳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其中,宝安被定位为“珠江两岸协同发展服务中心”,其桥头堡意义显露无疑。
有意思的是,深中通道开工建设后不久,宝安区政协甚至还建议,市政府要尽快开展深圳至中山第二条、第三条通道的选址和可行性分析工作,启动立项,并预留未来建设用地。考虑到中山没有深水港,而深圳前海蛇口港是自由贸易区,他们建议,深中第二条通道的深圳端可选择在前海或蛇口。
3/
中山:绝地反弹迫在眉睫
据中山市发改局统计,2017年前后近3年来,约有230多家深圳企业落地中山。
毫无疑问,“深中同城”的预期,是深圳宝安区服务西岸的最大动力,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楼市热钱,它们跨海来到中山的最大动力,同样亦是因为“深中同城”。
除深中通道外,“深中同城”的另一条设计时速250公里的重要跨海大通道——深江铁路,已在今年7月开工建设。
深江铁路线路正线从规划的深圳枢纽西丽站引出,全线设七个站点,深圳宝安机场有一个站点。中山也设了两个站,分别是中山北站和横栏站。
如果按照当下深中通道的建设速度,也许不用等到2024年,或许2023年就可以开通。深江铁路预计5年后也可以完工。
面对深圳这只大鹏“西翼”扇动起的能量,中山是否能承接得住?它是深圳西进的“驿站”还是坚不可摧的“同盟军”?
留给中山的时间不多了!而让中山心焦的是,经济数据连年持续下滑,工业立市的辉煌不再。
市委书记赖泽华向全市干部喊话:“大湾区舞台再大,我们不上台,永远只是观众;大湾区平台再好,我们不参与,永远只是旁观者。”
经过去年以来一段时间的“重振虎威”的大讨论,中山认识到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竞合的发展态势,也看到了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土地碎片、产业升级、交通瓶颈、队伍建设“四个之困”。
2020年,成为中山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虎威的绝地反击之年。
只有广珠城际这一条跨市城铁的中山,今年以来,率先开展了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的五年交通大会战。其中,交通攻坚年的2020年,计划投资205亿元,力争完成236亿元。
除跨海通道外,中山还努力想搭上大湾区跨市地铁之快线,谋划与广深佛珠的连接。比如让广州地铁18号线、佛山地铁11号线和深圳33号线延长至中山。
交通版图的重新规划,其实也是中山重新定义、规划产业和城市空间的版图,力争让自己的城市发展空间,成为大湾区核心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有机”部分。
尽管今年上半年中山GDP增速并未逆势反转,但从之前“失血”过多的工业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山工业投资增长40.3%,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2%,制造业投资增长50.8%,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7.5%。
这对于发展实体经济、增强中山发展后劲,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4/
十年后 深中能否进入同一“时区”?
地处中国最开放、最有经济活力的湾区城市群,“掉队”不是中山的未来。
让先进带动后进!“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是中山进入湾区时代特别是大桥时代后,承接深圳过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第一站,由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组成的中山东部组团,亦被寄望成为撑起中山新发展的高地。
从今年上半年土地成交量可看到,东部组团目前已成为产业资本热捧之处。今年上半年以来,这里土拍成交量最大,且大多拍出的是工业用地。
当下,深中通道如火如荼建设中。虽然深中两市同处一个纬度,但在经济发展的量级上,它们却又分属两个不同的“时区”。深中通道,未来或许又会成为一条让深中双城进入同一“时区”的“通道。
站在未来思考当下,单樑向中山火炬开发区建议:我们应当在城市建设上,在标准追求上,与深圳同步。
岂止是中山火炬开发区如此,中山全市亦然。时光倒回2010年之前,那时,深圳宝安还叫“关外”。十年后,关外关内早已特区一体化,经济建设取得不俗之成绩。
如果眼光投向遥远的未来,十年后,“深中同城”又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呢?嫁接上深圳基因后,中山的经济脉动,能与深圳标准同步吗?
出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实习生 王诗琪
音频编辑:冯奕然
编辑:黄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