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低热、反复发烧,排除了肺部隐患后,还需看看心脏是否发生感染。南都记者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获悉,目前对抗生素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指征,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科室抗生素使用量还是出现了和常规手术量不成正比的增长。
“类似的情况并非我们一家才有,好几个心脏中心都出现了类似情况。而心脏中心抗生素用量反常增加激增,侧面反应的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数的增加”,心脏外科专家、暨大附一院心外科主任张晓慎表示。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主任张晓慎在操作紧急手术,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20岁姑娘突发脑梗 诱因竟是心脏出现细菌感染
日前,张晓慎收到了医院神经外科发出的会诊申请。1名20岁女孩出现了出血性脑卒中,几番查找之后,救治团队发现了姑娘年纪轻轻就突发脑梗的原因,竟然是出现在了心脏上。
“因为感染的因素,女孩的心脏瓣膜上全是细菌赘生物,而这些赘生物脱落在了心脏里,就开始随着血液在人体内乱闯。直到遇到了狭窄、纤细的脑血管,就导致脑血管堵塞,进而在血压的冲击下引发了脑出血。”
手术前讨论病情,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目前主张的方案是先手术剔除掉细菌赘生物。
张晓慎表示,小姑娘在发病之前,其实一直就有持续性低热现象。因为处置不及时,结果导致了她的细菌感染逐步向心脏区域蔓延。最后大量的细菌,赘生在了心脏内膜、瓣膜区域。
“我们事后通过细菌培养等手段,最终发现聚集在姑娘心脏位置的细菌,居然是一种只会出现在口腔里的口腔放线菌”。
因为口腔细菌滋长到了心脏,小姑娘最后因为脑出血出现了截瘫症状,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才能缓慢恢复。
免疫低下、不注重个人卫生者最易中招
年轻女孩的案例,并非心脏被细菌攻击的孤例。张晓慎在今年以来接治的类似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细菌赘生的患者不在少数。
“我专门查看了一下,科室今年以来的抗生素用量。即便受到了疫情背景下,心脏手术减少的影响。但我们今年前几个月的抗生素用量就追平了去年全年的总量。”张晓慎事后还特地向广州市其他多个心脏中心进行了沟通,发现其他中心也有类似的问题—细菌因素引发的心脏病患者都有增加。
另一台进行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
“类似的病例,如果是在七八年前,往往是在吸毒人群,尤其是交叉使用注射针管吸毒的人群中比较高发。但现在,这一类人群已经非常少了。”
张晓慎表示,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发生微生物感染,通常感染性心内膜始于血流感染,微生物随着血液流至心脏,并在心脏定植,产生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从最近暨大附一院心外科陆续收治的几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也有着相似的症状。
一位54岁男性,因发热同时检查有心脏瓣膜问题,经地方医院介绍,辗转到广州。检查发现主动脉瓣的重度狭窄合并重度的返流,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但是入院后出现明显的气促,端坐呼吸,听诊也发现杂音的变化,考虑为急性心力衰竭,不手术就会危及生命。于是进行急诊手术,手术中发现细菌对心脏的侵蚀严重。紧急手术清除脓肿以及钙化,并换了瓣膜。手术过程虽然艰难,但是总体比较顺利。术后在正规的抗感染治疗下,顺利康复。
“现在总结起来,哪些自身免疫缺陷、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心脏方面基础病的人群;以及不注重个人卫生尤其是口腔卫生的患者,尤其好发类似的心脏感染。”
出现反复发热 需排查感染性心内膜炎
张晓慎表示,从首发症状上来看,这些心脏内感染的患者,往往都有发热。而且,绝大部分病人,都是反复发热,很多病人回想自己的生病经历,都是发热时好时坏,看医生或吃药当天,感觉身体好点,烧也退了,但过几天又重复出现类似症状,如此反复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其实如果及早得到恰当的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实际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人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不低”,很多病人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就严重加大了治疗难度,治疗效果也会打折扣。其中,两类人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类人:青壮年,多姿的生活使得部分年轻人“透支”身体,又因为年轻总让人忽视身体健康,总寄望身体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反而容易给细菌一个可成之机。另一大人群就是有基础心脏病的病人,这类病人本来就自知有心脏病,但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选择保守治疗,这类病人很多都医院比较抗拒,而不幸的是,这类病人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几率却是正常人的数倍。
“拒绝透支身体,熬夜,过度疲劳,都会让身体免疫力持续下降。生活上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及早治疗原发病,门诊上遇到不少有明显不适,且有明确心脏疾病的病人,不要因顾虑而拒绝手术;如果出现反复发热,及早到拥有心脏中心(包括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的大型三甲医院就诊,及早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张晓慎表示,这些是能够有效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和加重的。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张灿城
编辑:王道斌